无线济南|济南网 民生 无线济南

人民日报等十多家媒体报道济南最美基层干部张保国

2018-10-19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光明网等阅读数 0

10月19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制日报、人民网、光明网、央视网、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北京时间、澎湃新闻、观察者网、二更视频、人民公安视频工作室等媒体报道了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张保国不惧危险,坚守排爆一线,挑战“死神”19年的事迹。

人民日报:

张宝国:挑战“死神”19年的事迹

张保国拆弹,有个特点。

作为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排爆中队负责人,平时端茶倒水、吃饭打球,张保国用的都是右手。但在拆除疑似爆炸物时,他却尽量换成左手。

“万一炸弹炸了,起码能保住常用手,不拖累家人。”张保国微笑着解释道。笑容背后,是他十九年如一日,坚持战斗在排爆安检最前线,带着七级伤残向“死神”挑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人民平安。

自1999年从部队转业至今,他一直是团队的第一排爆手,先后成功处置涉爆现场100多次,排除爆炸装置20多个,鉴定排除可疑爆炸物130多个,鉴定、排除、销毁各类炮弹、炸弹等4000多发(枚),完成重大活动防爆安检1200余次。今年5月29日,他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每遇危险任务,他常会说“我的党龄最长,我先上”

常年在刀尖上跳舞,张保国的右手还是没能避免受伤。

2005年3月2日,张保国带着排爆队将废弃弹药运往山里销毁。当张保国在给媒体记者讲解销毁过程时,废弃弹药中的老旧发烟罐突然泄漏起火。“快跑!”张保国大喊一声,用力推开身边的记者和同事,接着飞快冲到火药堆旁踢飞了发烟罐。火药堆瞬间蹿起了10多米高的大火,将他包围……这次事故,张保国全身有8%的面积烧伤,脸部二度烧伤,双手深二度烧伤,落下七级伤残。

从这以后,张保国敬军礼的右手,再也不能完全伸直。

如此严重的烧伤,张保国却笑言自己很“幸运”:我们这个工作,就是和“死神”打交道,像我这种情况,已经算命大了。

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作训处排爆中队民警陈龙是张保国的徒弟,一直跟着他学习排爆技术。“在案件现场,师傅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党龄最长,我先上’。”

排爆服重达40公斤,密不透风,普通人穿一会就会汗流浃背、腰酸背痛。即使穿着防爆服,也仅能保证1公斤炸药在3米外爆炸的基本防护。如果爆炸发生在3米内,就只能与死神赌博——赌自己的拆弹技术、赌炸弹的威力。

2008年8月6日晚上,两家客运公司因为商业竞争,一家公司采取了极端办法,将一个装有爆炸物的黑色塑料袋放在一辆即将由济南发往外地的长途客车上。当晚9点多,张保国和战友急忙赶到现场,还没等同事反应过来,他已经把排爆服套在身上。

大家都知道,谁穿上排爆服就意味着谁要与爆炸物零距离接触。面对同事多次请缨,张保国摇摇头,还是那句铮铮誓言:“我是排爆队长,我党龄最长,有任务我先上。”

新队员入列,他都会连问三个“你真的要干吗”

陈龙刚加入排爆队时,张保国就严肃地问了他们几个新队员一连串的问题:“排爆不是简单地摧毁,作为一个专业排爆手,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多,你们真的要干吗?排爆不是万无一失的,受伤牺牲都有可能发生,你们真的要干吗?一旦发生爆炸,排爆服对人体的保护是有限的,你们知道那将意味着什么,你们真的要干吗?”

看着他们脸上的表情一个个凝重起来,张保国接着说:“排爆工作虽然危险,但是它更能体现一名警察的担当,更能体现一个男子汉的胆识,如果你们决定了,我以一名老党员的党性向你们保证,我会倾我所学,把你们带成真正的排爆手。我会像保护自己生命那样保护你们,有危险我第一个上!”

从警19年,张保国见证了中国公安排爆事业的长足进步。张保国转业后第一次执行排爆任务,只戴了顶从派出所借来的钢盔,找了床被子,小心翼翼地把爆炸可疑物包起来,用手捧着,稳稳地放到车上,运到郊外销毁。

时代在发展,犯罪分子制造危险爆炸品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周末时间,张保国经常跑到济南的几家电子科技市场,买各种最新的电子元器件回来研究。每当国际国内发生重大爆炸案件时,他都会第一时间收集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叫上同事一起分析用药成分、装置特点和作案手法。在张保国的影响下,排爆中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探讨氛围。

2016年,山东省某市发生一起爆炸案,张保国临危受命奔赴现场。张保国详细地了解了案件经过与爆炸装置情况,到专案组报到的时候,他已经摸清楚了爆炸装置的配方、分量,画出了爆炸装置的电路图,并提出了拆解方案。最终,爆炸物被成功处置。

今年已经54岁的张保国,希望能为国家带出更多排爆人才。希望他的队员能早日成长起来,用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自信,去迎接和战胜各种挑战,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从容不迫地走出危机四伏的现场。

每当妻子劝他别干了,他总说“这活儿总得有人干”

英雄会害怕吗?

张保国说:“说实话,我第一次排爆的时候,手也颤,腿也软,心里充满了恐惧。”即便承受了如此大的心理压力,张保国回家却绝少提及自己的工作。

张保国的妻子李静说,自从保国转业到济南公安,电话随时会响,他不管在干什么,也不管是深夜还是凌晨,扔下手头的事就走。孩子大半夜发烧,他却有任务回不来;周末,他带着女儿去执行拆弹任务,把年幼的女儿锁在车里,差点哭晕过去……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到李静和女儿都已经习以为常。

张保国受伤后,照顾儿子两天两夜的母亲,回家后一头栽倒在地上,从此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李静难以承受这样的重压,她哭过、闹过,想让张保国自此离开这个岗位。然而张保国却总是在这个问题上寸步不让:“排爆工作是危险,可是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安全,我觉得我干警察的价值就在这里。”

李静渐渐明白,谁也劝不了张保国。“保国半夜出去执行任务,我都会跟着起来,一句话都不问,看着他出门,然后打开客厅的灯,坐在沙发上,等。”

从警19年,张保国一直认为排爆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伟大。但提到父母妻儿,这个汉子却潸然泪下,自觉亏欠他们太多。

“童年的时候,父亲辗转大西北、大西南修建核工业工程,常年都是在自然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的状态中度过的,每年只能回来探亲一次。母亲拉扯着我们兄妹三个,白天干农活,晚上还要编炕席到深夜。面对如此清苦的生活,二老从没有一声抱怨,反而觉得能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是那么光荣和自豪。”张保国说,这种经历就像一粒种子埋进了他的心里。

在部队里的那15年,更是教会了他忠诚、奉献、担当,“这些,都成为支撑我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排爆路上的强大力量。”张保国说。

在“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授奖仪式上,张保国胸前的奖章熠熠生辉。奖章背后,浓缩着生死之间逆向而行的惊险和坚守,更映照着一个普通生命对信仰和使命的追求。

《法制日报》:

与死神博弈的排爆专家张保国

每一次出警,都是与时间的赛跑。每一次排爆,都是与死神的博弈……排爆警察,一个与死神打交道的工作,很少有人能坚持10年以上,甚至连保险公司也不愿承保。今天,《法制日报》记者带你了解这个特殊的职业。

对排爆警察而言,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到。在山东济南,有一名老排爆手,他叫张保国。从警19年,坚持战斗在排爆安检最前沿,从修弹专家变成拆弹专家,无数次在红蓝线之间作出生死抉择。

这些年,张保国成功处置涉爆现场100余次,排除爆炸装置20多个、可疑爆炸物130多个;鉴定、排除和销毁各类炮弹、炸弹4000余发(枚),销毁废旧雷管30余万枚;完成重大活动防爆安检任务1200余次。

我是党员我党龄最长我先上

1984年,张保国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至济南军区弹药修配站从事弹药修理、销毁工作,从此与炸弹结下不解之缘。

1998年,与许多战友一样,张保国面临着转业的抉择。他作为部队特殊人才被破格引进到济南市公安局,成为济南市公安机关当时仅有的一名专业排爆手。

转业3个多月后,张保国接到了自己在公安队伍中的第一次排爆任务。

一天下午,济南市邮局分拣处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未写明具体收件人的可疑包裹。包裹单上标注内装皮鞋一双,可重量显然不符,寄件人“埠村煤矿张胜利”也查无此人。

工作人员怀疑是爆炸装置,立即报了警。张保国只戴了一顶从派出所借来的钢盔便赶到现场。

“当时,排爆工作的安全条件与如今相差甚远,没有任何防护器材,我找了床被子,小心翼翼地把爆炸可疑物包起来,用手捧着慢慢往外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保国至今还有些后怕。

弹药专业毕业的张保国心里知道,万一发生爆炸,钢盔和被子几乎没有任何防护作用。想到这些,他捧着可疑爆炸物双手的肌肉都僵硬了。

直到可疑爆炸物被稳稳地放到车上,运到郊外进行了销毁,他才松了一口气。

如今,济南市公安局成立了专门的排爆队。张保国有了队员和专业的排爆工具。可排爆服就这一件,他从来不让别人穿,并不是小气,因为他知道,谁穿上排爆服谁就意味着要与爆炸物零距离接触,这等于直接触摸到死神的脉搏。

张保国跟队员们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党龄最长,有排爆任务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你们谁的党龄长谁上。”

一天是排爆手这一辈子都是

张保国不是左撇子,却习惯用左手排爆,他说这是行规。

“我有私心,排爆的时候万一爆炸,说不定还能留下右手,起码能自己刷牙洗脸吃饭,不给家人添太多麻烦。”张保国说起来轻描淡写,却让人鼻子一酸。

然而,当危险真的来临,这“小小”的私心就变成了一种奢望。

2005年3月2日,在一次销毁废旧弹药的任务中,当张保国正与同事们分头准备销毁作业现场时,他身后一个生锈严重的发烟罐突然泄漏,发烟剂接触空气,立刻自燃。他被烧得面目全非,紧急送往医院。

医生在张保国身上取下两块50公分长、5公分宽的表皮,修整后缝合到他手上,每只手要缝合150多针。他在病床上疼得死去活来,医生见他实在受不了,就让护士给他打一针杜冷丁。就这样,硬生生地捱了两个月。

新的皮肤终于存活,这让所有人兴奋不已。然而,新的皮肤却像胶带一样,紧绷在手背上,张保国的手依然无法伸直。

接下来,他要面对的是更加艰难的康复治疗。每次做康复治疗,张保国站在加热好的蜡锅旁,深吸一口气,把两只手一下子插进60摄氏度的蜡液里。

实在疼的不行,张保国就把两只手快速从蜡液里拔出来,靠着墙角瘫坐在地上,疼到用头撞墙。吃止疼药的半年里他的记忆力明显衰退,上午发生的事情,下午就忘了。

一般来说,经历过生死的人,身体上的伤没有大碍,心理上的阴影也会久久挥之不去。

在张保国出院后的第三天,中队又接到排爆任务。谁也没想到,张保国来了……耀眼的阳光下,他脸上刚长出的皮肤红肿着,手上缠着厚厚的绷带,战友们的眼眶瞬间湿润。

如今张保国头发白了,眼睛也花了,熟悉的排爆服对他来说也越来越重。

很多次,张保国都有机会更换工作岗位。但他一次又一次放弃:“排爆工作虽然危险,但总要有人干,与其把危险留给别人还不如我继续干,毕竟我更专业。”

张保国说,一天是排爆手,一辈子都是排爆手。只要有需要,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会回来,哪怕是退休了。

对家人我一生都难原谅自己

作为儿子、丈夫、父亲,他对父母、妻女的柔情和爱只能成为一次次的愧疚和遗憾。

“面对家人,我一生都难以原谅自己。”这是张保国最不愿提及的一句话。

这么多年,一家三口从没一起出去旅游过,家里甚至没有一张全家福。无论深夜、周末还是节假日,一个电话就能把张保国拉回排爆现场。

刚转业到地方时,妻子李静只知道他在市公安局,具体从事什么工作、工作的性质和过程是怎样的,张保国也很少和妻子讲。

“他受伤后,我劝他,甚至跟他大吵过,就是想让他向组织提出申请,调离排爆岗位,可一向好脾气的他,在这个问题上从不让步。”李静慢慢明白,谁都劝不了他。

作为一位排爆警察的妻子,有什么感受?

李静说,会牵肠挂肚,甚至彻夜不眠,但她更打心眼儿里感到骄傲自豪。

为了不让远在老家的父母担心,张保国曾请求记者对他的报道用化名。他也憧憬过,以后闲下来,每月带着妻子和女儿回一次老家,帮着老父亲浇浇他钟爱的花草,推着瘫痪的老娘去逛逛大集。

张保国说,他很幸运,活着。

排爆工作是一个高危的岗位,因为排爆而受伤甚至牺牲的实例太多,黑龙江的排爆英雄于尚清、湖北的排爆英雄毛建东……说起曾并肩作战的兄弟,张保国强忍着泪水,右手却在止不住颤抖。(记者 刘子阳 曹天健)

光明网:“虎胆智将”

走近“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张保国

在山东济南,有一名老排爆手,他叫张保国。19年前,他从部队退役,做起了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职业——公安特警排爆警察。寒来暑往,依旧坚持战斗在排爆安检工作最前沿,带着七级伤残不断向“死神”挑战,用鲜血和生命时刻守卫着人民的安全。

19年里,他处置了100多次涉爆现场,完成重大活动防爆安检1200余次。这个与死神数百次擦肩而过的人民警察,身上有哪些故事?

他是军转干部,也是“智慧排爆手”

时间过去了整整30年,张保国依旧记得1988年自己刚刚军校毕业,分到济南军区某弹药修理装配站的场景。

“军区每年销毁的各类过期炮弹多达数百吨,传统的方式是一炸了之,或用很低效的方式回收部分废旧弹药的钢材、炸药。”此情此景,张保国不禁思考,要是把炮弹里的炸药全部回收了用于民用,把这么好的炮弹钢也全部回收了,可为国家节省多少钱啊!

张保国开始了他的“小算计”。

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的理论知识可帮上了他的大忙。原来。TNT炸药有一个特点,加热到某个温度,它虽不会爆炸,但会由固态变为液态。

就利用这个特性,经过反复试验,张保国研制出了“弹丸梯恩梯装药倒空制片机”,给炮弹加温后,让炮弹里的TNT流出来,再制成鳞片状炸药。从这以后,过期炮弹再也不用爆炸方式销毁,既节约又环保。这个科研项目,也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年,张保国让济南市公安局“相中”了。刚借调到济南市公安局协助排爆工作,上班第一天,他就被带到公安临时储存爆炸物的地下室。

眼前场景,让张保国吃了一惊:各种爆炸物,从炮弹、手榴弹到航空炸弹,林林总总有800多枚。“要不及时安全销毁,真炸起来可不得了!”于是,张保国咬了咬牙,转业干上了公安。

起初,张保国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销毁挖出来的废旧爆炸物。但后来,一个凶险得多的对手悄悄显现——犯罪分子逐渐制造了各种不同引爆方式的土炸弹。

“自张保国入警以来,先后处置涉爆现场100多次,排除爆炸装置20多个,鉴定排除可疑爆炸物130多个,鉴定、排除、销毁各类炮弹、炸弹等4000多发(枚),完成重大活动防爆安检1200余次……”特警支队长刘宜武细数起同事张保国的“成绩”,如数家珍。

他曾身受重伤,如今已荣誉满肩

“快跑!”张保国大喊一声,双手用力推开身边的记者和同事,紧接着飞快地冲到火药堆旁踢飞了发烟罐。但他还没来得及跑开,火药堆就在瞬间蹿起了10米高的大火,将他包围……

这个场景发生在2005年3月2日。

当时的张保国依照惯例,带着排爆队将废弃弹药运往山里销毁,废弃弹药中的老旧发烟罐突然泄漏起火。

经历这场事故,张保国全身有8%的面积烧伤,脸部二度烧伤,双手深二度烧伤,落下七级伤残。记者看到,他的手指至今依旧直的握不上,曲的伸不直。

经过两次住院,4个月治疗,多次植皮、矫正手术,张保国身上因两次大面积植皮,而留下了两道50厘米长的疤痕。可在他看来,这也成为他身上抹灭不掉的军功章。

谈到自己的伤残,张保国笑着对记者说,“现在恢复的很好,基本不影响生活,你是北京来的,知道积水潭医院吧?我就是在那做的植皮,把这两块皮弄过来。”说着指了指自己的后腰。

2018年7月4日下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张保国同志授奖仪式举行。这项荣誉,是公安部授予公安系统民警的最高荣誉称号。

张保国在会上说:将永远坚定“不忘初心、铁心向党”的政治本色,在绝对忠诚上做表率;永远砥砺“英勇无畏、不惧万难”的崇高品格,在勇于担当上做标兵;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在勇攀高峰上做先锋;永远恪守“敬业奉献、敢于担当”的职业操守,在爱岗敬业上做楷模……

他守护大家平安,也同样情系小家

“早上走的时候好端端的一个人,等到下午我去医院见他时,脸肿得给脸盆一样大,眼皮肿得给水泡似的,那两个手缠着厚厚的胶布。”回想起张保国受伤时的场景,妻子李静回忆起来依旧眼中含泪。

这次受伤,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张保国给父母打电话谎称要去北京出差,并且请媒体报到时隐去自己的姓名和照片。但母亲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张保国,立即便泣不成声,当场病倒。

他是一名民警、战士,同样也是一名儿子、丈夫和父亲。张保国告诉记者,他现在只要有时间,下班回家后都会准时看《新闻联播》,然后步行一小时,到学校去接女儿放学。

每次执行任务,都是与死神的一次擦肩而过。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他很难有时间照顾家人,对张保国的父母来说,儿子每周来一个报平安的电话就是他们最开心的的事。

19年来,张保国一家三口从来没有一起出去旅过游,家里甚至没有一张全家福。“面对家人,我一生都难以原谅自己”,这是张保国最不愿提及的一句话。

这些年,周围的人都注意到,张保国排爆经常用左手;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保国并不是左撇子。

“这是自己的一点私心:万一排爆失败遭遇爆炸,说不定还能留下右手,能自己刷牙洗脸吃饭,不会给家人添太多麻烦。”张保国说。

这几年,张保国奋战在排爆工作最前沿,还开始带徒弟。“要把本领传下去。”张保国说,去年2月,在济南一家超市的排爆现场,在确定安全的前提下,他第一次让徒弟陈龙穿上排爆服。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跟着张队学习更多的知识,学习他为人处世,包括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能够给别人带来安全感的人。”曹长皓说。

更为可喜的是,再过不久,“张保国工作室”就要在济南特警支队正式挂牌成立。张保国说,他已经想好了“队训”——忠诚、担当、严谨、无畏、执着、奉献。

“每个字词,都有深刻的涵义。”张保国说,平安是人民群众对公安干警的最大期待,也是给老百姓的最大礼物,这个队伍我们一定要培养好,接力棒一定要传好。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