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思想,凝聚共识。伴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各种变化和变革也不期而至。如何认识、应对这些变化,变化背后意味着什么?我们有必要聆听那些权威而智慧的声音。天下泉城新闻客户端特开设“鹊华论坛”栏目,邀请政学银企等各界专家为您解读热点新闻和事件。
今年9月22日是第23个“世界无车日”。作为我国首批签署承诺书的城市,自2007年以来,济南市每年积极开展“无车日”活动,倡导市民绿色出行,在全社会营造低碳出行理念,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十几年来,“无车日”活动的开展取得了哪些效果?未来,如何让这一活动得到更多人的响应?在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上,济南应如何发力?针对这些问题,天下泉城客户端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 让人们主动绿色出行
记者:
今年的9月22日是第23个“世界无车日”。请简单介绍下“无车日”的由来、意义,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经历。
张汝华:
“无车日”最初源于1998年法国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通过减少汽车出行来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大城市的道路拥堵问题。2000年左右,这一倡导在欧洲成为共同的行动。2007年,“无车日”正式进入中国,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响应。
“无车日”并不只局限于一天或者一个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这一活动,建立以绿色出行为基础的交通环境以及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涉及出行环境、城市规划、功能布局等多个方面,需要包括政府部门在内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推动。
记者:
从一项新鲜事物到为更多人所熟知和接受,“无车日”活动推行十几年,为我们带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张汝华:
今年“无车日”,包括济南在内许多城市都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倡导绿色出行。活动更有声势,也更有影响力,这也与我们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有关。
过去十几年间,恰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迅速,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完善。但是小汽车数量快速增长对城市带来的问题,或者说固有的局限,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更加严重。拥堵问题严重,资源环境消耗也在加剧,在可持续发展上难以为继。所以,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无车日”活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正符合这一发展理念。
换句话说,当经济发展到达了一定阶段,如何让城市更加美好,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市民出行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无车日”是很好的契机和抓手。
记者:
济南是国内首批签署“无车日”承诺书的城市之一,每年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倡导绿色出行。在您看来,这十几年来济南“无车日”活动的效果如何?
张汝华:
直到今天,我仍然对2007年济南市的无车日活动记忆犹新。当时,包括交通、交管等各个部门共同参与活动,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十几年来,济南市“无车日”活动一直在坚持,通过不间断的宣传和引导,市民绿色出行意识不断提升。
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公共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善,相信“无车日”活动也会越来越受重视。
记者:
就济南来说,在推动公共交通方面近年来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公交、轨道交通、社区公交等,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道路堵塞。在您看来,下一步在城市发展中应该如何着手,让更多的人主动绿色出行?
张汝华:
真正实现“让出行更绿色更美好”的目标,是一个系统过程。城市要想真正做到绿色出行,需要进一步朝“两个推动”和“一个限制”努力。
一是要推动紧凑型城市建设。城市发展要杜绝“摊大饼”,在对建成环境的更新以及新区开发中,要注重科学规划,让城市各种功能在有限范围内得到充分利用,从源头上保证交通的就近和便捷,而不过度依赖于小汽车。
其次,要推动健全公共交通体系,能够支撑起城市发展和大家的出行需求。在道路资源分配上,通过设立公交专用道等方式,将路权更多地向公共交通倾斜。同时,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做好慢行保障,打造集步行、自行车、公交、轨道交通等立体式的绿色出行网络。
最后,还要对小汽车有严格的限制约束措施。通过路权分配、经济杠杆等手段,把小汽车数量调整到城市可以接受的程度。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许多国家在积极探索,不再过度依赖小汽车,而是通过绿色交通的支撑,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人类共同的目标。
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院长张萌萌:
要让市民感受到骑行、步行的尊严
记者:
“无车日”活动在济南已经连续开展多年,在您看来效果如何?主要起到哪些作用?
张萌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保有量逐渐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当一个城市能够提供更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更便捷公交服务的时候,就更希望市民能够放下机动车,选择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出行方式,这就需要各类型的宣传方式。
而对于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公交慢行是最科学、最环保的出行方式。无车日就是宣传方式之一,通过持续的宣传,让市民逐渐改变原有的出行方式。通过宣传引导,让更多市民逐渐认识到,机动车出行确实具有舒适、便捷等优点,但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无论是尾气还是噪音,将被所有公众所分担,希望通过各种宣传,能够唤起公众社会责任感,自觉减少机动车出行。
记者:
从公众的角度讲,如何才能让更多人主动参与到“无车日”活动中,绿色出行?
张萌萌:
主要是政府引导,要给市民绿色出行提供足够的保障,完善公交体系、慢行交通体系建设。首先是公交,作为一个公益行业,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其次,济南市在修建道路时,需要更加注重慢行车道、非机动车道、步行道等慢行基础设建设的连续性,给予非机动车出行以空间保障,让市民感受到骑行、步行的尊严,引导更多人绿色出行。
记者:
济南市机动车保有量基本趋于平稳,对于下一步该如何缓解交通拥堵,您有什么建议?
张萌萌:
治理拥堵,济南市近年来也做了大量工作,优化路网、打通断头路、优化公交线网、交通管控精细化等等,但由于城市空间有限,交通供给是无法完全满足交通需求的,下一步,要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应构建大型居民区、商业综合体等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机制,协调好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大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投入,提升公交服务水平;从城市交通整体考虑,利用智能化的手段,合理开展交通需求管理。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
绿色出行是城市文明形象的一部分
记者:
伴随着城市发展,道路拥堵对于许多大城市来说已经成为“通病”。在您看来,组织开展“无车日”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王忠武:
“无车日”活动首先是一个信号,同时也是对绿色低碳出行方式的倡导。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城市出现车多为患、交通拥堵的现象,实质是机动车拥有量与道路交通资源的不匹配,双方存在着尖锐的供需矛盾。这种矛盾,同时还会导致空气污染、车位紧张、交通事故、经济运行成本增加等问题。“无车日”活动的开展,说明包括政府在内全社会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有了警觉,倡导大家少开车、绿色出行。
与私家车相比,公共交通有着环保、低碳、经济、民生等多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公共交通发展,让更多人绿色出行,这是解决上述供需矛盾的根本方法。
记者:
从公众参与度上来讲,济南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让“无车日”更为公众所接受,加入绿色出行?
王忠武:
出行方式是个人权利,但要有理性思维、法治观念。让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重要的是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出行理念。
绿色出行既是切实缓解城市拥堵,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品质,也是城市文明形象的一部分。在非必要私家车出行的前提下,选择绿色出行,既是为他人方便、少占用公共交通资源的“善举”,也是为减轻城市拥堵、改善生态环境做“公益”。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树立起“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的出行理念,自觉遵循“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倡导。
另一方面,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在做好绿色出行宣传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做好交通资源的拓展,形成以公交为主体、其它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分层次公共交通系统。
记者:
通过公共交通缓解“堵车”城市病,您有哪些建议?
王忠武:
首先要推动公交更加便捷,通过增加班次、合理规划线路等措施,让公交出行更加方便,要采取有力措施让公交真正“快起来”,吸引更多市民主动选择公共交通。同时,利用科技手段,推行智慧交通,打通微循环,让交通出行更加智能科学。
另外,也要从道路资源上对公共交通予以倾斜,对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加强保障。同时,限制私家车保有量,壮大共享车辆体系(自行车、电动车、小轿车等),盘活更多交通资源,提高车辆利用效率。
无线济南客户端
济南发布客户端
泉城蓝客户端
市中手机台客户端
版权所有:济南广播电视台 All Rights Reserved
鲁新网备案号:201653103
广电总局批文 广局[2010]5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7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许可证号1907177
公安备案号 37010202001790
济南网 用户反馈邮箱:ijntv_mail@163.com
举报电话:0531-85652768
广电总机:0531-85652114
广告合作:0531-85653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