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新春是我国正月十五前后的传统民俗,除了看花灯,最热闹的当属扮玩了。民间的自娱自乐不仅带来了欢乐,也沟通了感情、凝聚了人心,更寄托了人们期盼一年里能开个好头,一年日子红红火火的美好愿望……
接下来,我们一起随着闹新春的扮玩表演去济阳县,感受一下这些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的魅力!
正月里闹新春 舞龙耍的真热闹
2月28日,在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现场,平日里大伙儿不大容易看到的民间扮玩和民俗艺术节目纷纷登台亮相,表演精彩纷呈,观众大饱眼福。
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炎黄子孙的象征,龙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尊贵、勇猛,所以人们喜欢在喜庆的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福,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济阳县崔寨街道前街舞龙队的表演很有特色,两条巨龙在大姑娘、小伙子们的舞动下,辗转腾挪,上下飞舞,变化多端,让人目不暇接。
舞龙是济阳县崔寨街道前街社区的传统节目,这些敲锣打鼓的老人,想当年年轻时都是村里耍龙的好手。
这个春节,前街舞龙队每天都会受邀去周围村子表演20来场,给村民们拜年。15岁的李雅萱是舞龙队里年纪最小的,这是她第二年参加春节时的舞龙表演了。
李雅萱
踩高跷 迎新年
济阳县曲堤镇乔家高跷已有百年历史,动作利落潇洒,场面热烈欢快。站在这么高的绑腿上,表演各种动作,乔家高跷实在是高!
旧时只能男子上跷演出,后来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也能上跷表演了。
踩高跷的女孩乔珊珊
正踩着高跷上板的女孩叫乔珊珊,趁着大学放寒假,她也加入了村里的高跷队,头一回跳板还真有点紧张。
乔家高跷队队长:乔尊胜
56岁的乔尊胜是乔家高跷队的队长,他说,自打1991年乔家村组建了高跷表演队,每到过年,村里人都会踩高跷迎接新年,希望新的一年“芝麻开花节节高”!乔家的上杠高跷跷上有跷、人上有人、层层叠叠、步步登高!
作为非遗传承人,乔尊胜希望乔家高跷的技艺能代代传承下去。一有空,他和儿子便会教小孙子学高跷。
“寸子”表演有特色
乔家高跷展现了热烈豪放的古朴民风,而济阳县太平街道茅草张村的寸子表演也很有特色。
上图就是村民们排练寸子《大闹王家院》的场景,因为唱腔取自王皮调,当地人也把这场戏叫做王皮戏。
啥是“寸子”?来张特写——☟☟☟
茅草张村的王皮戏出名,诀窍就在这寸子上。有人说,这寸子就是“三寸金莲”的意思,仿佛是以前女人裹的小脚。也有的说这寸子是由清代旗人女子穿的鞋底演化而来。寸子底部套着绣花小鞋。
绑上寸子,外面套上戏服,只留出脚前面的寸子来。穿上寸子后,整个人的身子不容易平衡,扭动起来就摇曳生姿。
张希芝
茅草张村村民54岁的张希芝从小就跟着大人们踩寸子,对于寸子表演拿捏得很到位。那会儿演唱的曲目也多,吕洞宾戏牡丹、小放牛、逛新城等等。
张希芝告诉记者,跳寸子的时候,全身的力量都压在脚尖上,腿也直不起来,弓着就站不稳,表现的就是大家闺秀扭捏的姿态。
前些年,随着村民纷纷外出打工以及娱乐方式的丰富,寸子一度在茅草张沉寂了,黄河边少了踩寸子的队伍。直到近几年,一些有心人才把寸子又重新踩了起来。
济南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李梅海认为,寸子有它的传统价值,而且现在熟练掌握这个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只有政府才能更好的把它保护好。
元宵节期间,舞龙舞狮、伞棍鼓舞、寸子、秧歌等等这些民间扮玩纷纷进城表演,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展现了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济阳鼓子秧歌表演有力量
和商河鼓子秧歌一样,济阳鼓子秧歌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鼓子秧歌俗称“跑十五”、“闹玩意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起来节奏铿锵有力,套路丰富多彩,动作粗犷豪放,舞姿刚健遒劲。
济阳县仁风镇司坊村是济阳鼓子秧歌的兴盛地,这里南靠黄河,北临徒骇河。
40年前的1978年,姚大新的父亲姚书林带头把一度中断的鼓子秧歌重新组织起来。
姚大新与村里老人学习鼓子秧歌
就是从这一年,姚大新开始学习鼓子秧歌,如今52岁的姚大新是鼓子秧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鼓子秧歌走出国门
除了跟本家的三大爷学,村里的老艺人也是姚大新的老师,上初中时,姚大新已经是村里秧歌队的领头人了。让姚大新自豪的是,1993年,他们秧歌队走出国门,到西欧多个国家演出了59场。
姚大新祖孙三代
姚大新祖孙三代痴迷鼓子秧歌,他们对鼓子秧歌的痴迷深深影响了家人,姚大新的女儿、儿子、侄子、侄女都会跳鼓子秧歌。
今年,在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上,由司坊村和流河村村民组成的济阳鼓子秧歌表演压轴出场,姚大新一家也在其中……
新春扮玩让人们感受到了济南民间文化亲切、淳朴的民风乡情,感受到黄河北这片乡土上一股向上的力量,展示了新时代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前街舞龙、乔家高跷、茅草张寸子以及济阳鼓子秧歌这些非遗技艺都有悠久的历史,守望非遗,是对乡村文化的守望,也是乡村振兴的一部分。
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人们无法抹去的乡愁,重视、挖掘、传承、利用和繁荣像民间扮玩等诸多乡村文化,才能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