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济南|济南网 民生 无线济南

村里的“磨坊银行” 见证贫困村向全国文明村的美丽蝶变

2019-03-06济南网

济南网 3月6日讯“大姐,找你有事儿!”济南平阴县东阿镇北市村的罗红兴来到村边曹广芬的磨坊里喊道。

“这里太吵了,屋里说。”正在磨坊里忙活的曹大姐带着罗红兴进了里屋。

罗红兴从兜里掏出来一沓钱,递给了曹广芬,曹大姐数了数,转身从橱子里拿出来一个黑色的小皮包,一边往里装一边问,“这么快就还了……”“这不是刚卖了小牛,就赶紧来还钱,别耽误用!”罗红兴笑滋滋地说。只见曹大姐放进去钱,拿出来一个账本,让罗红兴把记的帐给划掉了。

看到这,你肯定认为这就是乡里乡亲很平常的借个钱还个钱吧,那你就错了。

翻开那个账本,记者看到了很多借钱还钱的字迹,却也看到了一页奇怪的记录,“2019年2月26日,下午史书记又向我这里补钱1万元。”史书记是谁?补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给磨坊大姐补钱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在平阴县东阿镇北市村的这家“磨坊银行”。

村书记自掏腰包给村民救急 “磨坊银行”成了村里的“招牌”

磨坊大姐曹广芬告诉记者,从2012年开始,村支部书记史兴顺自掏腰包拿出了1万块钱,放在自己的磨坊里,村里乡亲们有什么急用,就来磨坊里拿钱,等钱顺手了,就还回来。一开始是不记账的,全靠村民自觉,后来村民自愿提出要打借条,从2016年才有了这个账本,“前两天,史书记说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怕钱不够用,就又放了一万块钱。”

对于这家“磨坊银行”的设立,北市村支部书记史兴顺向记者介绍了他的初衷,“其实‘磨坊银行’是后来才叫起来的,我当时往那放钱就是为了解决村民的燃眉之急。因为村里常年贫困,乡亲们勤俭持家,有点儿钱就习惯存起来。有时候有点儿急事儿,一时拿不出来,比如像突发疾病啊,交通事故啊,就有可能延误时机。而且当时距离村里最近的银行也有八华里,那时候也没有自助取款机,村民用钱很不方便。”

考虑到村里的磨坊24小时都有人,史书记就找到了曹大姐,自掏腰包拿出了1万块钱,放在了她那里,“磨坊大姐也是义务帮忙,因为当时她想换新石磨的时候,跟我说钱不够想贷款,我说我来想办法,给她凑的钱,解决了她的困难,所以对于村里的事儿,她也很热心。”史书记告诉记者。

一开始,“磨坊银行”是没有记账本的,史书记说,让村民记账会很没面子,好像是不信任似的,所以也叮嘱曹大姐不要跟村里人说谁谁谁借钱了,但是村民们自律意识都很强,都明白这是救急的钱,不能长期占用,最多10天20天的,有时候随份子从这拿了钱,当天就还回来了,“这个账本我一开始都不知道,是后来有记者来采访,我才知道有这么个账本。”史书记说。

7年来,村民们从来没有发生随意拖欠、借钱不还的现象。因为这个“磨坊银行”,村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开头说到的,来还钱的罗红兴,就深有体会。

罗红兴是村里的养牛户,家里养着十几头牛,前两天因为买饲料,从曹大姐这拿了2000块钱,只用了三四天,卖了小牛赶紧把钱还上了,“有了这么个借钱的地儿,很方便,而且乡亲之间一借一还的,关系也拉近了,都想着赶紧还钱,别耽误别人用,相互之间更加信任了,也不拌嘴了,也不用像之前一样,找乡亲借钱借不着,就产生矛盾,对村支部也更加信任了。”

因为这个“磨坊银行”,北市村出名了。

“磨坊银行”见证北市村美丽蝶变 山东省贫困村变成全国文明村

除了“磨坊银行”的设立,北市村的变化还体现在很多方面。

早在史兴顺担任北市村支部书记之前,北市村是远近闻名的山东省贫困村,2010年他接手以后,就定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一年之内扭转村民观念,不出现上访闹事等群众事件;三年之内成为山东省文明村;六到七年成为全国文明村。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团结一心,埋头苦干,不仅实现了之前定下的目标,村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北市村获评“山东省美丽村居”和“山东省休闲乡村”。

如今,村里盖起了粉皮厂,阿胶厂,建起了田园综合体,也有了花卉大棚,村民不再守着自家的那点儿地,靠老天爷赏饭,而是走进了工厂,成了工人,收入稳定了提高了,时间更充裕了,娱乐休闲项目也多了起来。

史书记带着记者来到了村里的广场,大姐们正在跳舞呢。据史书记介绍,这个广场是2017年建立的,占地40亩,是平阴县农村里最大的广场。这个广场有个特别之处,它是农村里少有的建在北边的广场,之所以这么建,是因为它紧挨着村里的粉皮小作坊基地,白天可以用来晾粉皮,晚上可以跳舞,一举两得。“本来这里都是村民的地,如果建了广场单纯为了娱乐,就不能实现最大价值。本身广场是没有收益的,建广场和安装基础设施还需要花钱,所以我们在边上种了些松树、樱花树、法国梧桐树,可以进行苗木出售。同时有这个粉皮加工厂,可以平衡一下收支。”史书记解释道。

要想脱贫致富 思想转变很重要 “党建先行”是关键

9年时间,北市村一改脏乱差的现象,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通到了家门口,一排排路灯亮了起来,村民也盖起了二层小楼,走上了发家致富的新道路,对于这些,史书记可是有自己的诀窍。

史书记说,要想脱贫首先要进行“思想扶贫”,村民的思想转变是首要任务,“我们始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每年举行十星级文明户表彰大会,邀请县市领导来参加,全村村民集体参与。对于村里的好人好事,每个月都举行座谈会,当事人现身说法,村支部代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共同参加,给村民一个尽情展示的平台,增加他们的荣誉感,这样村里的好人好事就呈现递增的趋势,有效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

任职以来,史兴顺始终坚持“党建先行、产业引领、以德治村、常抓不懈”,将党的建设与传统文化建设相结合,注重解决村民的小事儿身边事儿,增强村民的信任感,制定了“传帮带”的政策,在全村营造出“公平公正、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

村里的土地流转就是最好的证明,提起这件事,史书记满脸的骄傲和自豪,“全村一共2200亩地,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土地流转。其中有700亩地,是自主经营,是先动工再签的协议,村民们都积极配合。而且像很多敏感问题,拆违拆临、拆迁等,我们村里都没有出现不和谐的声音。”

据了解,平阴县东阿镇正在部署实施“领帮促”党建工作法,成立“6+1”联合党委,计划将北市村作为党建引领的中心,带动周边6个村共同发展进步。

(编辑:张璐璐; 责任编辑:姜琳; 终审:孙佳音)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