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济南|济南网 民生 无线济南

从负债150余万到集体资产3700万山东香肠加工第一村这样逆袭振兴

2019-10-04济南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现济南乡村的好典型好风尚,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市文明办、济南广播电视台联合组织开展“拉拉俺村新变化”济南乡村文明推进活动,一起探寻发现济南乡村的诗与远方,推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拉拉俺村新变化”第一站走进莱芜区口镇下水河村,一起来感受这里的新变化!


“时序更迭,迄今已逾六百年矣。”

在莱芜区口镇下水河村的村史馆里,一段简短的文字介绍着本村历史,除却六百年的历史,里面还提及了该村的缘起。据《郑氏谱》记载,下水河村始建于明初,由郑姓从淄博淄川区迁此建村,时至今日,“郑”依然是该村的大姓。

如今的下水河村已是荣誉满身,曾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和山东省首批“移风易俗先进村”等各类荣誉40多项。

“闯将”书记二十年

作为村中的第一大姓,郑姓书记在村里出了许多,但直到郑传尧的出现,下水河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才开始萌发。

同样是在该村的村史馆里,北侧墙壁上列举了该村的姓氏分布,自然排在第一位的是:“郑”。上面的郑氏家训写着:“厚孝悌睦宗族守礼法笃学养立功德报家国”。虽然无从考证该家训是否真的是自古有之,但是在郑传尧的身上却显出以上颇多特质。

1998年被选为村主任,一年后同时担任村书记,1999到2019,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毫不夸张地说,郑传尧将自己的整个青春时代献给了自己的村子。在与记者交谈时,郑传尧用“烂摊子”三个字概括了当时村里的状态。“当时村子就是一个‘烂摊子’,有150万的贷款,脏乱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整个村民的生活条件也很差。”现在说来,郑传尧对于当时的境况仍是显得有些无奈,即使现在的下水河已经告别昨日,并在乡村振兴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回想起自己初当选时,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从小在下水河长大的郑传尧,当选后在全村人面前作了掷地有声的表态发言:“两年不变样,我自动辞职。当时下的决心确实是非常大的。”但是就连郑传尧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这一干就是二十年。

当初自己许下的承诺,如今已经变成了下水河村人的真实生活。下水河村的两个主入口,“莱芜香肠第一村”的红体大字显得格外醒目,村子里干净整洁,居民楼整齐排列,与村子里保留的老宅子形成了鲜明对比。

据郑传尧介绍,自己经常带着村“两委”干部到外地先进示范村进行考察学习,其中就包括了蜚声海内外的华西村。在与记者交谈时,郑传尧回想起去华西村考察学习的那次经历,当时的一位村干部私下悄悄问郑传尧:“咱村子,这辈子还能有希望变得像华西村一样吗?”郑传尧斩钉截铁地说:能。

是否赶上了华西村,已经没有人在意了,因为下水河村在这二十年前的翻天巨变,已经让村民们不再羡慕其他人其他村,今日的下水河已经是他们的骄傲了。从负债150万,到今天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3700万,整个村子井然有序,“乡村振兴”已然写在了下水河村的一砖一瓦和村民的一餐一饭之中。当村子变好时,郑传尧的名声也开始在村外传播,并获封:“闯将书记”,谈及这一称号,郑传尧用了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必须要有胆量,没有胆量是干不出成绩的。”

34栋居民楼靠的是村里人的双手打开村大门共享下水河“红利

郑传尧始终是清醒的,单纯依靠胆量显然不现实,下水河村的未来还需要从长计议。在郑传尧看来,“闯”并不意味着蛮干,“做事要有朝前的意识,要有实干的精神。”郑传尧说。

在下水河村的休闲文体广场上,许多村民带着孩子,在此打发着时光。

郑焕庆就坐在树下的椅子上,看着孙子在文体广场上奔跑玩耍。今年已经六十多岁的他对于目前的生活感到非常满足,以前村子里没有一条水泥路,一下雨满是泥泞,甚至无法通行。“那时候哪能想到会变成如今这个样子呢,真是想不到。”郑焕庆感慨说。

谈及书记郑传尧,郑焕庆对这位本家的书记并不能说出太多话来,只能朴实地笑着说出一个:“好”。同一个椅子上,坐着另外一个老人,但他并不是下水河村的人。他来自邻村,因为下水河村的广场环境好,于是过来打发时间。

在他这个旁观者看来,下水河村的变化让人羡慕。“曾经这个村子与周边的村子没有什么差别,就是这十几年才开始变化,人家书记带地好啊。”他说。除了这种偶尔乘凉的村外人,甚至有许多外来人口将家也安置在了下水河村。据郑传尧介绍,目前下水河村人口有1817人,外来人口的数量也达到了1500人,这一数字和所占比例不可谓不高。

记者了解到,从2008年开始,下水河村开启了旧村改造工程,如今村子里已经耸立起34栋居民楼,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不由得让一些城里来的人心生羡慕。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些居民陆并未依靠任何开发商,可以说完完全全依靠的是下水河村自己的力量。郑传尧介绍说,这样是为了节省成本,省却开发商的费用,也能给村民们带来更多实惠。

记者看到下水河村里垃圾桶很少,但整个村子的环境却无比整洁有序。郑传尧告诉记者,村子里会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村里小区的管理工作。“我们的旧村改造可以说是非常非常成功的,我们村子的小区可以说与一些城里的小区也不相上下。”郑传尧说。

村里的环境以及整洁的楼房是1500个村外人选择下水河的原因。但据记者了解,村外人可以享受村里部分福利待遇是另外一个重要动因。

在村中的一块公告板里,记者看到了下水河村人的福利待遇。

新生儿落户发放100元;

在清华幼儿园就读的孩子,每年补助500元;

对考上本科的大学生,发放奖学金2000元;

农村合作医疗补贴每人提高到100元;

年满70周岁的老年人均可入住敬老院,每人每月交纳费用100元,其余全部由敬老院承担。

对去世村民家庭,发放补助金1400元。

……

在同样一块公告板上写着:“村民的硬件生活条件改善了,村党支部开始着眼于改善群众生活软条件,形成并完善了从生到死全过程服务链,为每一个年龄段的下水河村民量身打造了优惠政策。”

郑传尧对此解释说:“有些村子发展好了,就把大门一关,我觉得这样不行,大门要打开,有人才能兴旺。”

移风易俗第一村乡村振兴不能光看“吃”与“穿”

村里福利待遇还有一条:青年结婚,免费提供婚车、主持、录像、婚礼场地。

这是下水河村移风易俗的一个小小缩影,郑传尧自豪地告诉记者:“下水河村在红白喜事、移风易俗这方面,可以说是济南市最成功的之一。”但是当年在村子里推动这件事的时候,却是非常困难。

郑传尧告诉记者:“大操大办一直是农村的一项难以根除的陋习,当时咱们心里想的是能为村民省下一笔钱,但是在实际推进这件事儿的过程中,却是非常非常难。”记者了解到,第一次推行丧事简办时,还算顺利。但是,当遇到第二户人家时,却遇到了阻碍。

“当时村两委干部劝了好久,但是始终说服不了,结果这户人家摆了接近200个花圈,花费了好几万块钱,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郑传尧说。

后来郑传尧想通了,仅靠说服教育难以对抗长年累月的陋习,后来经过讨论,郑传尧牵头起草了《下水河村丧事简办章程》,挨家挨户让每个村民签字按手印,最终形成了共同的意见。

记者了解到,章程不但规定了丧事简办的具体程序和时间,而且还规定了如果不按照章程办理的后果:村民治丧委员会将不参加该村民的丧事,该村民也不能参与村集体荣誉评选,而且不能享受村里的福利待遇。

由此,丧事简办成为了下水河村人的一个共同约定,后来下水河村在村子里修建了一处告别大厅,专门来处理丧事。村子的文化礼堂,则承办起了下水河村的喜事,就像公告中说的,婚车、主持、录像、婚礼场地都交给了村里,既为村民节省了成本,也极大推动了下水河村的移风易俗,,后来下水河成为了“莱芜区移风易俗第一村”“省级文明村”和山东省首批“移风易俗先进村”等。

除了在红白喜事方面力推改革外,郑传尧也在其他方面塑造着下水河村的文化氛围。在村子的文化礼堂内,记者看到了一张“下水河2019年百姓春晚节目单”,节目从传统武术到现代歌舞,内容可谓丰富。记者了解到,这些节目全都由村里人表演。此外,村子里还有一个“心连心”艺术团,在近两年,频繁代表莱芜区外出表演,并屡屡获奖。

村民告诉记者,他们的书记郑传尧十分重视这些文体活动,村里经常举办些文艺晚会。郑传尧告诉记者:“乡村振兴没那么简单,光住得好,穿得好,也不一定就幸福了,文化活动也同样重要。”

乡村振兴没有完成时继续“朝前看”

作为“山东省香肠加工第一村”,下水河村有着悠久的制作香肠的历史。村史馆里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空间作为“莱芜香肠历史展馆”,介绍着下水河村与莱芜香肠的渊源。退休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自己的泥塑手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曾经下水河村人制作香肠的画面。

但是,香肠带来的效益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显现出来。

郑传尧坦承:莱芜香肠制作的技术门槛其实很低。“在我刚上任的时候,我就想着怎么能把香肠产业做起来。”郑传尧说。记者了解到,郑传尧上任之初,村集体背负150多万元的贷款就是由于属于村集体的香肠企业破产导致的。

后来,下水河村在推动香肠产业发展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力气,郑传尧甚至放弃了自己还算红火的香肠企业,这一度让家里人十分不解。

就在不久前的9月21日,山东中医药大学机关工委党员教育基地在济南市莱芜区口镇下水河村挂牌成立。近年来,郑传尧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效建立起了联系,以期高层次人才能为下水河村出谋划策,希望能在香肠产业开辟出一个新路子来。真正的使莱芜香肠实现富民强村。

在2018年的5月17日,郑传尧站在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会堂的讲台上,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以来,农村党支部书记走上社科院讲台的第一人。

在下水河村的北部,至今还保留着一些未被拆除的老宅子,郑传尧在心里也打着长谱,郑传尧说:“将来可以利用这些旧房子,发展一下旅游业。”

尽管为这个村子已经操劳了整整二十年,从三十六岁到五十六岁的郑传尧还在践行着“朝前看”的承诺,尽管如今的下水河村,早已大大超出了村民们的期待。

记者:姜富海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