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济南|济南网 民生 无线济南

大河之畔 | “朔风起,秋鱼肥” 长清孝里人即将告别滩区生活

2020-09-19济南网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作为黄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的省会,同时也是沿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济南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助力省会高质量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一周年之际,天下泉城客户端推出“大河之畔”全媒体系列报道,全景展示济南市沿黄各区县在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亮点和成效。

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黄河滩区迁建集中安置工程,长清区孝里街道安置区的149栋楼将安置3.2万滩区群众。记者探访发现,目前孝里街道滩区迁建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再过不久,滩区生活就将成为记忆。

“一上水就害怕”土坯房常年受威胁

今年69岁的田会银在幼年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后遗症也影响到了他的一生。

如今,虽然行动不便,步行缓慢,但是每日清晨,田会银依然都会打开家门,走向距离家门口不到两公里的黄河岸边溜达,这就像城里人晨练的习惯。他一辈子都没远离过黄河,黄河水昼夜不歇,黄河在田会银的记忆中也从未平静过。

田会银

田会银的家位于长清区孝里街道宋庄村,整个村子就在黄河岸边,整个孝里就处于黄河的冲积平原上。“一上水就害怕。”这是田会银从小到大的切身感受,洪涝灾害频发,“上水”就意味着自家的房屋会受到威胁,在那个物质远没有今日丰富的年代,失去房屋也就基本意味着失去一切。

“村子往西一里半就是黄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黄河水(患)是最严重的。”田会银说。那时候住的都是土坯房,根本经受不住黄河水的冲击。回忆起母亲“三次盖房”的经历,田会银至今仍感到难过。

宋庄村现存的土坯房

田会银告诉记者,在母亲刚嫁到村里时,一家六口人住在三间房龄已经有几十年的土坯房里,生活条件差,居住空间狭窄。后来母亲求助娘家和姑姑,又盖了两间土坯房。

“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债。”这句流传在滩区的俗语诉说着盖房的艰难。1966年,黄河水淹没村庄,老屋没法继续居住。在分到的新宅基地上,田会银的爷爷和父亲没日没夜地用手推车推土垫台,盖了三间北屋。后来因为田会银结婚,又在三间屋的东边接了两间房。这是第二次盖房。

2001年,条件好了,年过八旬的母亲决定启动第三次盖房,虽然高龄但是从备料到施工,母亲都亲力亲为,最终盖成了如今140平方的六间房子和两间东屋,与当年的土坯房相比,质量有了极大的改善。

田会银如今居住的房子

房子虽然变好了,但是仍然改变不了房子距离黄河不到两公里的事实,“上水”仍然会让田会银感到害怕。好在这种情况就要改变了,再过不久,他就能入住孝兴家园。作为孝里街道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孝兴家园建设项目投资56亿元,占地1570亩,将安置包括宋庄村在内的39个村,以及田会银在内的3.2万滩区人。“这辈子能住上楼,做梦也想不到。”田会银说。

挥手作别黄河水“新家舒坦多了”

2017年,山东省推进黄河滩区脱贫迁建专项小组印发了《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根据方案,将通过外迁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改造提升、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等五种方式,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具体到孝里街道,将采取外迁安置的方式,由当地政府统一安排迁建至新社区。

2017年12月29日,济南市长清区黄河滩区外迁安置项目开工。其中,孝里安置区是全省规模最大的黄河滩区迁建集中安置工程、是长清区迁建工作的主战场。根据规划,这里将建成一座3万余人居住生活、产城融合发展的高品质现代化新城。

孝兴家园

两年后的 2019年3月31日,随着最后一罐混凝土的加注,孝里黄河滩区迁建一期工程1号楼主体顺利封顶。

如今,又是两年时间过去,孝兴家园成片的的居民楼已经非常醒目地矗立在土地上,不同区域的居民楼体,粉刷了不同的颜色。8月25日,记者来到孝兴家园,南侧仍然在进行施工,幼儿园及小学已经初步建成,不少村民都已经拿到了钥匙,搬进了整洁的居民楼。

许桂荣大半辈子都生活在黄河边,常年受到风沙与水患的侵扰。每当汛期来临,“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收个玉米还得趟着水进去,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收入仍相当微薄。

2020年6月初,孝兴家园的一期工程交付,许桂荣如愿以偿地拿到了钥匙,简单进行了装修,许桂荣一家成为了孝兴家园入住的第一户居民。

“从前光寻思着攒钱给孩子在城里买套房子,没想到咱也住上好房子了。”许桂荣说。谈及入住新家的感受,许桂荣用“舒坦多了”来总结。

许桂荣口中的“舒坦”体现在多个方面,暖气、天然气这些都是从前的老屋所不具备的,更重要的是,汹涌的黄河水再也构不成威胁了。从前在家时,就喜欢种些花花草草,搬上楼房后的许桂荣,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将这些宝贝搬上楼房。

记者在小区内看到,许多楼上都有装修公司的广告,他们迫不及待地为即将入住的居民提供服务。再过不久,整个孝兴家园将会有更多的人入住。

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从前与土地打交道,虽然收入微薄,但是起码生计不成问题。那么,搬进楼房之后呢?

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为了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记者了解到,孝里人社部门提前对迁建人口就业需求进行摸底,引进劳务公司专门进行劳务输出,定期为迁建村民进行就业培训。

眼下,孝里街道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建设步伐接近尾声,孝里街道坚持全面规划产业布局,积极协调产业用地,规划新增工业园区,同时在加快发展中做好滩区群众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滩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此外,土地流转也是近年来孝里街道的重点工作。据孝里街道党工委委员卢霞介绍,目前孝里镇已经流转出6万亩耕地,复垦1700多亩耕地,极大地拓展了农业的发展解空间。“从前各村村民居住分散,而且常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挣不了多少钱,辛苦一年只能挣点粮食。也无法发展现代农业。这样土地流转后,就有了规模效益。”卢霞说。

“朔风起,秋鱼肥”,孝兴家园七公里之外的米庄村分外热闹,村子一公里之外就是黄河。疫情期间,米庄村的村民都已抽签认购了楼房,今年全村都将搬进孝兴家园。

2019年开始,米庄村加快土地流转。村民把地交回村集体,统一往外流转。全村土地流转给两个种粮大户450亩、一个外来园林公司293亩,其他210亩,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成了黄河湄湖农乐风情园。搬进楼房后留下的农耕工具也派上了用场,梯子搭成大门,食槽成了洗手盆,扁担、独轮车、夯等都变成了风情园的玩具。

风情园内最为瞩目的两种产品是黄河鲤鱼以及罗非鱼。据米庄村党支部书记焦勇介绍,风情园内鲤鱼池的面积有10亩左右;罗非鱼池有5—6个,大约40亩左右。

焦勇颇为骄傲地告诉记者,黄河鲤鱼金鳞赤尾,肚皮鲜白,尾鳍和背部呈现出红色,更重要的是有四个鼻孔。据了解,鱼池由原来的废弃藕池改建而成,利用早些年建成的水渠,从黄河直接引进水流分支进入鱼池,使得黄河鲤鱼从幼苗时期便在母亲河的滋养下成长。

与鲤鱼池一路之隔,藕池内的荷花开得正盛。再过不久,中秋节就要到了,因为这种鲤鱼颇受消费者喜爱,所以焦勇信心满满。“不用到中秋节,这些黄河鲤鱼就能销售一空。”焦勇指着鱼池说道。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