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幸福往往与美食联系在一起,而春节的美味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老济南人忙年,喜欢自己亲手准备美食,炸货有炸藕盒、炸松肉、炸丸子,蒸货有蒸馍馍、豆包、年糕,炖货有酥锅、猪头肉,其中最让我垂涎欲滴的是酥锅。人们用大棒骨垫锅底,铺好白菜,然后一层层地放上草鱼、瘦肉、花生米、海带、豆腐皮、豆腐泡、面筋等,用老汤炖,然后加上陈醋熏蒸。酥锅中的白菜酸甜、海带软烂,味道酸香中透着醇厚,想想都让人食欲大开。
除夕是最“忙年”的日子,外地子女都要回家,邻居们停止串门。家里一般要添上一对碗,寓意家族人丁兴旺;年夜饭必有鱼豆腐,取“余都福”之意;最后一道菜要吃多种蔬菜加上粉丝凉拌的和菜,取“和家团圆”之意;守岁时要吃白菜丝、角瓜丝、菠菜丝或胡萝卜丝馅的素饺,讨个新年里“肃静”的口彩;守岁整夜都不能关灯,可保一家平安。
一些老济南人还保留着“请家堂”的习俗,“请家堂”就是举行一个仪式,祭祀逝去的先祖。年三十傍晚,在四合院的正屋摆好供桌、设好香案,请出“家堂轴子”悬挂正中,供桌上有鸡鸭鱼肉和点心。设好供桌后,家中男性长辈便与家人到路口或门前空旷处,烧纸叩首。一直到初五,“请家堂”仪式才会结束。这种习俗传承已久,在我看来,“请家堂”就是以祭祀先祖的形式表达对先祖亲人的怀念。
新年里,人们用鞭炮营造节日的氛围,在除夕夜、初一晨、初五、正月十五燃放鞭炮,分别代表着辞旧、迎新、破五、送年。济南泉井众多,初三有“开井”仪式,人们将香火、素菜放置在井台上,燃放鞭炮,然后将在除夕之夜封井的红纸揭去,开始汲水。初五这天,老济南还有“打五穷官”的习俗,一些人脸涂红彩,穿着戏服,头戴破草帽,扮成“五穷官”,手拿大扫帚,在住户门口边扫地边喊“送穷”。主人见此,便赶紧施舍馒头等物,并以棍棒佯装追打,认为这样就能将贫穷赶走。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年俗也在变化。如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不再辞灶;外地留济人士多了,“请家堂”的少了;除夕夜以看“春晚”代替全家围坐,困了可以睡觉,不再非要通宵“守岁”;电话、短信拜年的方式流行起来,微信里更是“声色”俱全;自来水入户,“开井”仪式只留在老济南人的记忆里;初五时各大商场纷纷开业,请财神代替了“送五穷”;还有许多人,用全家到外地旅游代替回家过年,图得是清爽自在。
近年来,每到春节,济南市就推出各类文化活动,如戏曲、民间艺术、读书、电影书画展览等,让人过“年”瘾。其中,千佛山春节山会、趵突泉迎春花灯会、大明湖春节庙会吸引了周边城市许多人前来,这是过去没有的。济南人的年俗向着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迈进,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作者:国家税务总局济南市槐荫区税务局 施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