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彤彤的对联、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母亲饭菜的香味,构成了我对家乡年的记忆。农村人对过年格外重视,刚过腊八,家家户户就开始忙了。
第一件事是做胶东大馒头,一个四口之家一般要做五大锅馒头,分别是:敬天地、祭祖先、祈丰收、庆团圆、迎新春。一大早,母亲就把好几大盆面放在炕头盖着被子发酵,到了下午,面发好了,父亲就撸起袖子使劲揉面,母亲们负责做模型和蒸馒头,我和姐姐帮着捡柴火烧火,蒸好的五大锅馒头一般足够吃一个正月。
第二件事是炸炸糊,就是把揉好的面放在一个20公分左右长的木头模型里,均匀地压平,再使劲往面板上一磕,瞬间就出来鱼、猫等动物造型,然后用自己家压榨的花生油炸,不一会儿,香喷喷的炸糊就出锅了。
第三件事是做猪皮冻,准备好一块猪皮、四个猪蹄子、一只鸡,架起一口大锅,加上八角、花椒、酱油等调料,大小火煮一个小时,再根据个人口味调汤料,然后倒进一个大盆子里,等到第二天早上汤汁凝固了,味美的猪皮冻就做成了。
经过一个腊月的努力,终于等到了过年的日子。年三十那天的我们一直都很忙,先是贴对联,我跟父亲负责把家里的六间大瓦房前后窗户和门上都贴上对联、福字、过门钱、剪纸。我们穿上厚厚的衣服,带着厚厚的帽子,顶着刺骨的寒风,搬着凳子,拿着对联和浆糊出去贴对联。贴对联可是个辛苦活儿,更是个技术活儿,先要用铲子把旧的对联铲干净,然后刷上一层厚厚的浆糊,父亲踩着凳子从上往下贴平整,我在一边看对联贴得正不正。这些对联写得都是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所以我们粘贴时格外仔细。这时候就怕大风来捣乱,因为大风往往会把对联吹歪、吹跑或吹坏。将家里的对联全部贴完需要两个多小时,我和父亲的手脚都冻得红红的,即便如此也抑制不住迎新春的那份喜悦。
午饭后,我和小伙伴们去看村里送“光荣灯”,就是给村里的军烈属送慰问品。村里的支部书记带着锣鼓队、秧歌队,敲锣打鼓、扭着秧歌,把慰问品送到军烈属家里,孩子们则是拿着笤帚到军烈属家里帮着打扫卫生。当时大家都梦想长大后能成为军人,这样“光荣灯”也会在过年的时候送到自己家里。
那时过年,农村人喜欢放鞭炮,一挂接一挂放,大家要比一比谁家的鞭炮响。整个年三十的晚上,村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从晚上6点钟开始一直持续到凌晨4点多,第二天早上大家要比一比谁家门口的鞭炮纸厚。
初一早上,全村的人都外出拜年,满大街都是穿着新衣服问过年好的人。我和姐姐则是起个大早,忙着穿上盼望已久的新衣服、新鞋子,兴高采烈到亲戚们家里去拜年,一进门马上甜甜地喊一声“过年好”,一个崭新的红包就到手了。
如今,超市里什么都有卖的,开车去一趟就全部买全了,村里人早就不在家忙年了,拜年都发微信了,春节都外出旅游了,但家乡的年永远留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作者:济南市城乡水务局 李泓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