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村里唯一的教师,写了一手好毛笔字,村里红白公事需要写毛笔字时,父老乡亲都来找他,他总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儿时的我对春节的记忆不是穿新衣、拜大年,而是坐在小板凳上给父亲扶对联。
每年春节前几天,家里前来让父亲写对联的乡亲络绎不绝,大家胳膊下夹着买好的红纸,父亲每天无数次接过红纸,将每家每户的需求记在心中,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父亲先把红纸按照所需对联的长短裁剪好,裁剪好后还不能马上写,要将对联纸按照五字联还是七字联用对折的方式划分好每个字的区域,我需要做的就是坐在茶几对面,用手帮父亲按住对联纸的上端,看着父亲每写完一个字就要往上抽一抽,还要把纸拿平,防止未干的墨渍到处跑,等父亲写完我再起立把对联平铺在地上。为了方便收取,父亲总是叮嘱我按照上联、下联、横批贴对联的方式在地上摆好,屋里摆满了我就放在院子里,每天几十副对联总是有的。
父亲的“工作”要持续到大年三十,我也跟着忙到大年三十,下午把大家的对联分发完成后,父亲才会动手写我们自己家的对联。
现在父亲“失业”了,社会不断进步,各式各样的对联挂满了集市、商场。父亲退休后没有放下写字的爱好,从小毛笔在纸上写变成了大毛笔在地上写,还吸引了一批“老学生”一起学习,小区的广场上总是天天能看到一群老头,提着水桶,拿着蘸水的毛笔,在地上写字。
每当我想起那铺满院子的对联,我深深知道,父亲是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老教师的德高望重,更让我们传承到他那助人为乐、踏实做事、无私付出的优良家风!如今我也加入了教师行列,我愿意接过父亲手里的接力棒,为教育事业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做一个像父亲那样人。
(作者: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胜利小学 任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