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从黄河滩区到沂蒙老区,住房稳了,高铁通了,产业兴了,钱包鼓了,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今天大众日报刊发的《乡村振兴的“春天故事”》为您讲述山东乡村一起向未来的奋斗故事。
乡村振兴的“春天故事”
□ 本报记者 赵念东 纪伟 本报通讯员 代明 孙磊
侍弄了40多年果树,师庆来如今重新跟着外地来的老师学习种苹果。“学会了科研团队教的方法之后,果树种下一年就能结果,价格还比老品种高。”师庆来说。
一棵苹果,见证了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孙家庄子村的变迁。曾经,当地村民通过发展林果种植业,实现了增收脱贫。如今,现代农业技术为果树赋能,带领当地村民迈向更加富裕的生活。
站在新起点上,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黄河滩区到沂蒙老区,住房稳了,高铁通了,产业兴了,钱包鼓了,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奔小康:石头山蝶变花果山
2月20日,孙家庄子村,66岁的师庆来正在天基现代农业示范园内修剪苹果树。园内立着一根根5米高的水泥柱,柱子间拉上绳网,一棵棵果树笔直地绑在绳网上。与寻常的苹果树相比,这些果树显得有些细矮,尚不足手腕粗。
“采用这种模式,下一年就能开始结果,三年就能到丰产期。而用老办法种果树,一般得三年才能结果。”师庆来一边修建树干上多余的枝杈,一边告诉记者,示范园现代、专业,管道铺到每棵树下,可以水肥一体化灌溉;到了采摘季,采摘车还可以沿着5米宽的过道开进果园,省下不少力气。
示范园内还有红梨、西梅、软枣猕猴桃等高标准果园。目前,已有7所高校的科研团队在这里培育新品种。
“以前这里是矿区荒山,山上布满了碎石,如今我们招引科研团队发展现代农业,让荒山瓜果飘香。”该示范园负责人黄磊告诉记者。据介绍,2018年,山东天基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来到孙家庄子村,流转土地、更新土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如今已在园区内培育了26个品种、种植了20多万株果树,还栽种食用玫瑰100亩、林下套种食用百合600余亩,园区绿化率从不到50%达到了98%。
以往,当地村民用汗水浇灌土地,实现了增收脱贫。如今,“石头山蝶变花果山”,这座示范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浇灌”土地,让村民的生活更有现代气息。
孙家庄子村是近年来山东乡村发展的缩影,更多的村庄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沂蒙老区,近5年来,临沂市127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4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人均纯收入是2016年的3.5倍,绝对贫困在沂蒙大地彻底成为历史。在黄河滩区,随着2021年5月底东明县最后一批滩区村民选房到户,菏泽市黄河滩区14.6万群众圆了百年安居梦。
更富裕:鳖耦混养增效益
雨水已至,春意渐浓。2月20日一大早,东明县沙窝镇黄河滩生态农业产业园内已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挖塘清淤的机器轰鸣声中,数名工人正在鳖耦混养区忙着出耦。“从大年初八开工,工人们就没闲着,挖塘、整地、建棚忙不停。”菏泽黄河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焕雷一边忙着指挥施工车辆一边和记者搭话。
李焕雷少小离家,一直在外地打拼多年,“我不在乎你在外能挣多大钱,但希望你能回到黄河滩,向乡亲们搭把手。”离家那几年,父亲的这句话时常萦绕在李焕雷心头。后来他终于下定决心,带领一班人返乡创业,在黄河滩区流转了4300亩土地,搞起了现代农业。
“池塘里,你看见的是富硒莲藕,看不见的是藏于泥下的甲鱼。为了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我们建成了集观赏、生产于一体的甲鱼莲藕混养,这样算下来,千亩莲藕基地效益就增加了数倍。”李焕雷告诉记者。
“滩区是块‘宝地’,水好、土质好,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李焕雷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行边试边改,探索出了包括水产养殖、莲藕种植、蔬菜种植、红薯育苗、生产加工、黄河文化等在内六大产业,并且形成了集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一年收入达上千万元。
产业带动就业,实现滩区群众就地增收。黄河滩生态农业产业园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目前,常年在园内务工的滩区群众有80余人,忙时有300余人,月工资均在3000元以上。
向未来: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省各地除了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还在继续因地制宜地发展主导产业,提高当地自我造血功能,推动群众在家门口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的占地1200亩的黄河鲤鱼循环养殖基地是今后年新上的项目,再有几天便可完工,将创造更多工作岗位。”李焕雷说,“同时实施的还有食叶草健康科技产业园项目,我们将引种食叶草1000亩,配套建设深加工生产车间,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增收。”
固成果,向未来。相似的计划也在沂蒙老区的孙家庄子村稳步推进。“今年,当地政府还计划对周边1200亩土地进行土地整理,集中流转到示范园发展高效农业,未来我们将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黄磊告诉记者。
目前,孙家庄子村的490多口人中,已有百余名村民在示范园内工作,每月收入超过3000元。随着现代农业辐射面持续扩大,还将有更多群众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村民口袋更鼓了,空闲的时间也比以前多了,我们今年计划采购一批音响、乐器等设备,把村里的庄户剧团、广场舞团张罗起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孙家庄子村党支部书记师忠山说。
■蹲点手记
为有“创新活水”来
□ 本报记者 纪伟
我每年都要在沂蒙老区实地走访几十个农村社区,记录这里的点滴变化。在走访中,看到了农业产业的可喜变化:麦田里开进来更多农业机械,果园里瓜果缀满枝头……有了产业支撑,村民告别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但经过多年发展,传统农业逐渐遇到瓶颈,一些共性问题值得关注:果子卖不上价、地里的玉米不如水果玉米值钱等。
果农之惑谁来解?粮农之问谁来答?现代农业是最佳的解法,科技创新是最好的答案。同样一块土地,种上适销对路的麦种,可以磨出符合特定指标的高筋面粉,食品加工厂就愿意签下高价的收购合同;转变发展思路,黄河滩里也能种出受到市场追捧的富硒莲藕。
除了硬核的技术创新,灵活的模式创新也能带来惊喜。在孙家庄子村蹲点采访时,师庆来谈起一件小事:示范园内的零散地块种上了玉米、地瓜等寻常作物,到了成熟季,示范园打出采摘游的牌子,几支游客团队前来将这些玉米、地瓜采摘一空,一问售价,远远高出村民卖粮的价格。
为有“创新活水”来,齐鲁大地上,乡村产业发展的底座将更加坚实,群众也将迈向更加富裕的未来。
山东扎实推进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本报记者 毛鑫鑫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全面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扎实开展产业就业帮扶……山东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为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山东保持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各项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继续对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开展精准帮扶。去年,山东开展控辍保学工作专项检查,实现动态清零,累计资助脱贫享受政策学生和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学生34.08万人次,“雨露计划”补助学生3.56万人次;全面落实医疗保障政策,完成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参保工作,医保报销住院门诊费用35.32亿元,惠及454.26万人次。
同时,山东组织开展监测帮扶全面排查,对排查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监测帮扶范围,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去年,全省新识别认定监测帮扶对象1.56万人,累计纳入5.17万人,有效防止了返贫和新致贫。
扎实做好稳岗就业工作,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40.67万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全省3460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农村劳动力5.4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7613人。
(编辑:付姿乔; 责任编辑:曲萧琳; 终审: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