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三年来,通过构建“政产学研金”融合创新平台,实现政策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本链同频共振,创新转化成果相继涌现,创新效率效能充分彰显,创新转化项目在济南以及全省各市遍地开花。三年间,省市财政30亿元资金,撬动了500亿元的社会资本。
山东产研卫星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的大屏上,实时呈现着齐鲁一号和齐鲁四号两颗卫星的运行轨迹。这两颗卫星是去年4月份,山东首次升空的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过去一年间,它们在经济运行监测、违法建设监测、应急管理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东产研卫星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数据部部长侯富城介绍,截止到目前,两颗卫星已经运行了1年多了,对地观测了1000余次,传回来的数据在8个TB以上。
齐鲁一号、齐鲁四号两颗卫星是山东首个自主可控的商业卫星星座的一部分,今年,“齐鲁二号”“齐鲁三号”卫星也将陆续发射升空。
山东产研卫星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数据部部长侯富城表示,三号是一个大幅宽的卫星,有120公里的幅宽,拍摄一些目标的时候可以用3号先初步地去找它的位置,二号是一个高分的卫星,分辨率可以达到0.7米。在三号卫星的基础上,可以用二号卫星对目标进行精准拍摄。在未来的3-5年,齐鲁卫星星座还会发射5号、6号,最终达到11颗卫星的规模。
未来,产研院还将陆续研发黄河卫星星座、碳卫星星座、农业卫星星座,可以分别对山东省内黄河段生态、全球碳排放、山东农业生产等情况进行监测。
山东产研卫星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数据部部长侯富城表示,以山东农业大省为基础,最终将发射40余颗农业卫星,然后在天上组网卫星,组网运行,对山东农作物的长势状态、病虫害的提前预估、产量的预估等进行实时的监测解译,提供给相关部门,做信息参考。
从第一个项目——“真空电子空间行波管放大器”落地以来,过去三年,山东产研院累计建设创新转化机构80家,实施创新项目超过360个,创新转化技术近3000项,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超过4000人。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孙殿义告诉记者,这三年,省市两级财政投入30个亿,带动着社会投入已经超过了500个亿。
三年来,产研院通过构建“政产学研金”融合创新平台,受到广大创新创业者一致认可。
山东岱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新军表示,济南集成电路的产业,到工艺的服务,再到芯片生产的整个环节,有这么大的平台,有生态链,所以岱微落在济南,落在产研院是很合适的。去年公司实现了非常好的业绩,大概有十几个亿的营收,今年目标是冲刺15个亿。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孙殿义说,他们为什么到这里来?因为在这里能实现商业成功,能实现技术到产品到产业的跨越。这里边有他们成长的环境。所以现在构建了这样的土壤、环境和生态,这就是最大的吸引。这比直接给补贴,还要重要,因为不管给多少钱,都会花得完,最重要的是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价值实现了以后,就会源源不断,实现可持续的创新发展,这是最根本的。
从培育前沿产业、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实际出发,从国际、国内、山东产业创新发展技术需求出发,三年来,产研院积极展开信息与智能融合、微纳与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绿色与健康等4个领域,空天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15个技术方向的创新布局。未来,产研院还将在济南布局高端装备制造、激光制造等产业生态,助力济南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孙殿义表示,这些高端产业主要集中在济南,包括空间智能装备等先进的产业都是布局在济南。要彻底把济南,在未来5到10年,培育若干个新兴的战略产业,让济南能够在这些产业方面在国家起到引领作用。
(编辑:杨思思; 责任编辑:曲萧琳; 终审:郑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