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济南|济南网 民生 无线济南

现代产业瞰济南 | 重点项目托起章丘现代产业新高地

2023-06-02济南网


编者按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现代产业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城市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动力与潜力所在。近年来,济南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加压奋进,经济运行呈现“持续向好、量质齐升”态势,四大主导产业及标志性产业链群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讲好产业故事,为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凝聚力量,天下泉城新闻客户端推出“现代产业‘瞰’济南”专题报道。

5月17日,“聚势章丘 ‘链’接未来”济南市章丘区“双招双引”推介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举行,会上,集中签约21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额154.3亿元,签约7个招才引智项目,涵盖汽车、新材料、机械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及各类高端人才……

5月22日,章丘区举行重点项目开工活动,此次开工活动上,3个领域的9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31.1亿元。

拼经济、拼项目,始终是章丘发展的“第一战场”,一直以来,章丘将始终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全力打造更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项目齐发力重点项目建设再提速

重点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章丘也跑出了项目建设的“加速跑”。

位于章丘区圣井街道的济南江河绿色智能制造中心及企业总部项目是2023年山东省重大项目,总投资16.6亿元,主要产品为光伏幕墙,年产量约100万平米,二期工业用地主要建设系统集成智造装配式住宅构件生产基地,商服用地主要建设创新企业总部、江河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江河集团总部基地,项目一期计划2023年12月竣工。

江河集团业务遍布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建筑幕墙、室内装饰与设计等专业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是全球幕墙行业领导者。

该项目将建设集团北方总部基地,释放原北京和上海基地产能和研发进入章丘区,成为新的研发+生产大区中心,实现全面工业化4.0转型。建成后计算期内年均收入约为17.6亿元,年均利润约为1.5亿元,税收约为1亿元。

同样在章丘区,中国重汽工艺研发中心项目的4个实验室已经投入投用。中国重汽工艺研发中心项目是2023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总投资3.275亿元,总占地约17.5亩,项目通过对重汽(济南)传动轴有限公司内原有制模制壳车间及精铸焙烧清理车间进行改造,购置3D 打印、工艺仿真、视觉识别、性能验证等研发及检测设备,建设3D 打印实验室、智能化制造工艺实验室、腐蚀与防护实验室、材料成型实验室,研究3D 打印、白车身焊装、驾驶室喷漆、零部件喷粉等新材料和各类新汽车工艺。

重汽工艺研发中心的成立对标国内一流主机厂实验室,一次规划了冲压件检测能力,白车身焊装、自动装门、激光焊、弧焊、压铸、热处理等多种独立试验能力,在工艺种类、功能实现、建设水平等多方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弥补了目前中国重汽的研发工作严重依赖批产产线而带来的研发周期长、试错成本高的问题,显著提高重汽集团的工艺研发能力。

一季度章丘已完成生产总值241.47亿

一个个好项目落地发展,不仅延伸了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了产业辐射能力,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山东省41个工业大类中,章丘有32个,拥有工业企业44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571家,省级专精特新、瞪羚、隐形冠军等企业211家,打造了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机械装备、建工建材六大产业链,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四大产业集群,集聚了中国重汽、圣泉集团、伊莱特重工、华润双鹤等一批知名企业……

2022年,章丘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7亿元,位列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56位、中国工业百强区第65位,获评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先进县、工业十强县、科技创新强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

今年一季度,章丘区完成生产总值241.47亿元,增长4.5%,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1-5月,新开工项目达到31个,总投资达到221.4亿元。

全力打造更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完善的产业载体,丰富的科创资源,强力的政策支持,章丘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速崛起。

今年,章丘区还将加快推进转型升级,聚焦“双碳”目标,深度融入山东省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完成铸造、水泥等行业综合整治。扎实做好闽源钢铁产业转型,引导企业腾笼换业、创新发展。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切实抓好企业升规纳统工作。大力实施“百项技改、百企转型”“工赋章丘”等专项行动,滚动实施明泉锂电池、中航远洋、重型锻造等260个以上工业技改项目。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做强龙山数字经济产业园、山大地纬产业园、齐鲁物联网产业园等数字经济核心园区,实施百度济南智能云智算基地、蓝海领航二期等项目,推动数字经济集群化发展。深化与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国家级“双跨平台”合作,推动刁镇化工产业园、重汽工业园等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新增36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

记者:杨天

美编:马官民

(编辑:徐舟; 责任编辑:姜琳; 终审:郑富强)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