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是我市确定的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一,历时3年建设,40多个村的近3万名村民告别旧村落,陆续搬进新社区,迎来了全新的生活。今年这个春节,对于那里的村民们来说,意义非凡。
元宵节前夕,长清区马山镇的安置新区里一片锣鼓喧腾,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一直有扭秧歌、扮玩闹元宵的传统,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演出场地从原本的乡间小道,搬到了如今崭新平坦的社区道路上。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一,原本分散在各个村庄的村民今年在共同的安置新区里,共度佳节。
马山镇安置新区 扮玩高跷闹元宵
83岁的高长芳今天没去凑门外的热闹,三天前,她的孙女刚刚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当上了曾外祖母的她这会儿正对着视频电话笑得合不拢嘴。高长芳一家四口人,按照安置区村民每户每人40平方米居住面积的安置政策,他们家通过抽签,分到了160平米的房子。高长芳的儿媳刑庆燕一直承担着照顾老人的任务,搬进新家以来,她明显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集中供暖入户,冬季室温也有20多度,做饭取水都不用再出屋门,高长芳笑着说,自己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高长芳与自己的重外孙女视频通话
水电暖气,样样俱全,在乡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是几代农村人的梦想。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确立,为村民们这个梦想的实现,找到了契机。作为安置回迁最早的片区,经广泛征集意见决定,把这里命名为梦启程社区,寓意着承载梦想,开始出发,走向一个新的生活。
马山镇的回迁安置房屋
社区里闹元宵的活动还在继续,村民越聚越多。秧歌队里的杨红春笑得格外灿烂,新楼房新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让大家的心气儿都高了起来。“现在算是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一样的生活,”杨红春笑着说“我家装修得很漂亮,原来的旧家具一概不用,冰箱、彩电各个电器全是新的。”
秧歌队伍中的杨红春
按杨红春家的这套房子有120平方米,春节前刚刚装饰一新,更让杨红春高兴的是孩子们对新家的满意。在楼房里长大的两个外孙每次回姥姥家过年,多少都有些不适应,今年,两个小家伙的反应却不一样了,整个寒假几乎都待在了姥姥家。
杨红春一家
不管是乔迁新居还是欢度新年,团聚,是不变的主题。李林云是杨红春丈夫的姐姐,曾是漩庄村村委会的成员,此刻大家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可在搬迁工作开始之初,两家人的关系却曾一度跌至冰点。李林云说,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老家虽然破,但是住了一辈子的了,故土难离,做群众工作的时候,大家都躲着走。
马山镇安置片区旧貌
生活环境实实在在的变化,对相关政策地逐步理解,让不良情绪逐步化解,村民之间的关系也重新融洽起来。在李林云的家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张照片,照片上一家三口站在崭新的大门前略带笑意,落款处写着2019年3月6号留影。
李林云一家在老屋前留念
202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关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在全国划定11个试验区先行先试,济南承担了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重点试点任务。2021年8月,济南市政府印发《济南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将打造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马山镇就在其中。
马山镇安置项目鸟瞰图
马山镇安置新区实景
据长清区马山镇党委书记付勐介绍,下一步的建设重点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是把安置区,维护好、打造好,做好安置区回迁入住户的后半篇文章;第二个就是我们大力发展电商产业,集中优势力量,通过招引人才、吸引项目,做大做强电商产业;第三个就是利用我们,马山的优美环境,让马山在文旅产业方面,实现一个新的突破。真正实现能让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
马山镇安置区配套了超市、幼儿园等设施
据了解,马山镇在拆迁复垦和集中居住后,将增加7000亩土地,在保持村民承包权和收益权不变的情况下,引入社会资本,开展乡村旅游,打造民俗民宿等文旅项目,将增加近千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持续增收。未来,随着规划中的环境科技产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马山电商产业谷等五大产业园区建成,马山镇的村民们也会有更多的就业和发展选择。
农村新型社区、现代特色农业、康养旅游、现代工业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升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为当地绘就了发展的新蓝图。新春伊始,村民们特意请来了外地的高跷队,在新的家园里闹元宵,这承载着村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更上一层楼的新期盼。
(编辑:张璐璐; 责任编辑:杨秉鑫; 终审: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