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德州天衢新区发展规划》《菏泽鲁西新区发展规划》,我省新区建设正式拉开大幕。
建设省级新区,山东谋划已久。去年3月,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提出,规划设立省级新区,打造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支点。省“十四五”规划在强化大城市和节点城市功能部分提到,依托国家级园区,在烟台、临沂、德州、菏泽试点建设省级新区,打造区域发展的战略支点。随着两个《规划》印发,德州天衢新区和菏泽鲁西新区两个省级新区率先亮相。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陆续设立了19个国家级新区。近年来,广东、浙江、四川等省份规划布局了一批省级新区。作为承担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国家级新区已成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省级新区正成长为各省区域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在这一背景下,山东规划建设省级新区,又有怎样的考量?
从实践来看,通过建设省级新区来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是各地普遍的做法,比如,浙江设立的六个省级新区都被赋予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角色,广东的省级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密切相关,而四川的四个省级新区均聚焦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在这一点上,山东也不例外。努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是山东必须肩负起的重大使命和重要责任,设立省级新区是落实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创新实践。德州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美誉,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市,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上区位优势突出、发展基础良好。建设德州新区、菏泽新区有利于打造落实重大国家战略的突破口,有利于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新路子,有利于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整体位势。
其次,建设省级新区还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妙招。山东正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格局,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正驶入快车道。随着一体化发展进入“深水区”,接下来要啃下更多“硬骨头”,需要更强有力的措施打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省级新区作为承担重大发展改革任务的综合性平台,跳出行政区划的藩篱,有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能够更好促进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为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提供重大载体支撑。
同时,设立省级新区也是培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重大举措。目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正向“五年取得突破”迈进,省级新区作为政策资源的富集地和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可以复制推广国家级新区经验模式,整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及开发区、特殊监管区等各类支持政策和制度创新成果,获得更大的先行先试权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德州、菏泽区位优势突出,但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设立省级新区也是破解当地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招。在德州东部设立新区,有利于解决西部老城区东拓问题,实现德城区、陵城区一体化发展,打造鲁北新的经济增长极。在菏泽设立新区,有利于加快突破菏泽、鲁西崛起,提升菏泽发展能级,带动鲁南经济圈加快振兴崛起。
设立省级新区是山东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盘大棋。为下好这盘大棋,《规划》提出按照“一个平台、一个主体、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体制架构设置新区管委会,赋予省级新区更加充分的改革自主权,明确了建设管理的主体责任,构建起推动省级新区发展的完善机制。有了各方力量合力推动,省级新区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