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幅描绘济南风景的传世之作,这幅宁静幽远的长卷,描绘了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的秋景,画境清旷恬淡,风格古雅俊秀。纵观整幅画卷,作者以精妙的笔墨,将两座小山置于长卷的卷首和卷末,右边是华不注山,呈锥形,左边是鹊山,呈半圆形,两座山峰,遥遥相对,趣味盎然。这幅画作就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所绘的《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是“思乡之画”?还是“友情之画”
说起这幅画,有人说这是一幅“思乡之画”,可是我们都知道,赵孟頫虽然在济南当过官,但是他不是济南人啊,为什么说这幅画是“思乡之画”呢?这就要说起他的挚友周密。
他的好友周密原籍山东,但从未到过山东,一直耿耿于怀,于是赵孟頫就说可以把济南的风光之美,画下来送给他,聊以慰藉,所以这幅画才被称为“思乡之画”。但是,专家现场提出了这幅画其实是“友情之画”,到底是什么?《文化泉城》为您解读。
《鹊华秋色图》华山和鹊山的位置画反了?
在题跋中,赵孟頫写道“……华不注……其东则鹊山也”,而实际上鹊山位于华不注山的西侧。1748年乾隆南巡来到济南游览,发现赵孟頫的错误,让乾隆皇帝兴奋不已,他在卷尾空白处长书指明这一“失误”。
赵孟頫这一“错误”是否有意为之?让我们听听专家现场的解读……
到底是波涛声震大明湖?
还是波澜声震大明湖?
赵孟頫饱览济南山水风物,既为诗书文化创作积累了素材,也创作了优秀的诗书文化。其中,他的作品《趵突泉》流传至今。
《趵突泉》里有这样一句话:“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其中“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还题在了趵突泉内凉亭内。但是在赵孟頫的《趵突泉》原文中却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澜声震大明湖”。到底哪句才是真正的“趵突泉”,节目中见分晓。
赵孟頫在济南留下了多少碑刻?
赵孟頫在济南期间,有4方碑刻:至元三十年(1293)五月《般阳路重修先圣庙记》、七月《莒密盐史司判官王深墓志》、八月《利津县庙学记》。至元三十一年(1294)《济阳县庙学记》等碑志。后在延祐三年(1316)有《奉训大夫贺公神道碑铭》,在济阳。
这些碑刻现在还存世吗?其中还有一方碑刻,解放后出土于济南洪家楼祝甸附近,现藏山东博物馆,到底是哪一方?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孙齐教授将为您精彩讲述……
“二安”开启了“一部文学史
半部在济南”的佳话
而赵孟頫的墨宝
更是让济南多了一份历史的沉淀
更多精彩故事请关注5月28日、29日
济南广播电视台文旅体育频道
20:00《文化泉城》
(编辑:付姿乔; 责任编辑:袁菲; 终审: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