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一扇窗,透过她,可以概览一个时代的样貌;文物是一个生命,触摸她,能够让我们感受一个时代的脉动。文物的魔力历久弥新,并不是因为文物越老越值钱,而是因为我们有了故事看懂了文物。所以,文物的命运取决于创新。
就像今天我们走近距今2500年的齐长城,眼前不仅会浮现太史公司马迁撰写《史记》、浮现曾侯乙编钟、浮现越王勾践剑......时隔两千余年光阴,青铜的余温,和声的音韵、文字的回声也在一一呈现。穿越山海,跨越南北,今天的生活并不是对昔日流逝时光的颠覆,而是体现着一种和谐再造的力量。
新时代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文物赋予的含义,恰恰诠释了我们世界视野与内在自信心的演变。先有齐长城,再有“中国长城之父”;先形成军事防御体系,后成为中国长城文化的源头。在体量上巍峨,在精神层面宏大,齐长城以自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精神内涵,呼应着新时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这与山东高质量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密不可分,也是作为山东打造“四廊一线”五大文化旅游体验轴线之一的“长城寻迹”,地处鲁中沿齐长城主题廊道建设的新标杆。
每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齐长城,因了不同时代面向未来的实践创造,不仅成为山东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的历史记忆线,也是通过自身先发优势的积淀,实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先行探索。
齐长城西起黄河,途经泰山,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今,在山东,有很多种方式联结黄河、泰山、大海,以食、饮、住、购、娱为主题,尽可于山海河湖之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以齐长城为纽带的古老的联结方式,在齐鲁大地上总是以最昂扬的姿态和最深沉的情愫呈现。毕竟,两千多年来的时光沉淀,绵延一千多里的山川河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除了战时军事防御,一些关隘、古道还是和平时期的交通枢纽。历史的生动性在于,过往会在我们眼前自动脑补成一幅5D画面——当一个地域范围内行人渐多、人气渐旺,聚集在一起的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种“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怡然就是安居乐业。
一直以来,百姓对安居乐业的向往不断丰富着中华大地的农耕文明,并以农耕文明为载体,培植着齐鲁大地所特有的黄河文明、海岱文明、长城文明、儒学文明......精神积淀和人文沉淀又会反作用于生活本身,为开启百姓日常柴米油盐的日子按下便捷键。
齐长城作为自古以来的军事要塞、重关镇守隐藏在山水之间,齐长城的交通商旅、人文地理勾兑着岁月静好的柴米油盐。时至今日,齐长城共发布了8处“首批齐长城特色展示点”,7段“首批齐长城风景道典型段”,39个“研读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研学推荐场景以及“‘长城驿站’评选”等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主题活动。各重点点段保护性传承建设成果卓然,正是敏锐捕捉时代变化,主动拥抱时代变化,以开阔的胸襟、自信的姿态与世界展开平等对话的表现,在山川河海、柴米油盐中反映出来的看似寻常的转变,才是真正的大国文化自信。(丁琪)
(编辑:孔雪; 责任编辑:曲萧琳; 终审:郑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