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水位:

齐鲁潮评丨山东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服务区”,那些碳去哪了?

来源:齐鲁壹点编辑:07-13 23:30

7月12日,全国首个实现自我中和的“零碳服务区”——青银高速济南东服务区正式投入使用,首份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白皮书同步问世。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高速公路服务区是公路交通的重要服务节点,全年昼夜无休运转。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高速公路服务区3300多对,按每对服务区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00吨测算,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30万吨。在此背景下,服务区推进减碳,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重任在肩。

作为山东省内规模最大的服务区之一,济南东年均服务乘客1000余万人次,其碳排放量较大。作为率先开展“零碳服务区”的试点单位,此次济南东紧扣“Z-E-R-O”零碳理念,其中Z(Zero)代表零碳排放目标,E(Emission) 代表温室气体排放量,R(Reduction)代表减排措施和成效,O(Offset)代表碳汇抵消。如何实现“零碳”?即整合节能、减排、增汇等措施,实现服务区内碳排放与减排、碳汇吸收自我平衡,达到零碳排放目标。

例如,建立可再生能源系统来减少碳,即实现零化石能源消耗和100%绿电供应。具体来看,济南东服务区通过整合先进能源技术及装备,构建面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管控的零碳能源系统,配套交直流微网等基础设施,确保绿电的高效生产和稳定消纳。目前济南东服务区可再生能源系统包括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室外微光照明、交直流微网等。仅光伏发电系统预计平均年发电量约360万kWh,平均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20吨。

又比如,通过林业碳汇提升系统来吸收碳。目前济南东服务区绿化面积约为6.71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33%,为提高碳汇能力,服务区遴选了固碳能力强的大乔木和竹林等植被,种植在服务区靠近围墙以及入口分车带等位置,增植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营造了生态性及景观性有机结合的服务区室外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光伏发电还是林业碳汇,在满足自身减碳任务之余,均有可能成为服务区创新型商业营收路径,丰富其商业业态,助力疫情之下的可持续转型发展。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言而万物生,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注定将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山东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服务区”既是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的具体实践。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江苏、天津等地均对“零碳”“近零碳”服务区进行了探索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此次济南东零碳服务区在既有基础上丰富完善了“零碳”发展理念,业内人士评价其已走在了全国前列,是交通运输行业践行“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示范,具有良好示范样板作用。

在此次发布的《山东高速零碳服务区白皮书》中,山东对于未来如何复制推广“零碳服务区”制定了具体规划。例如,及时总结济南东零碳服务区建设经验,加强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制定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建设、运营、评价等一系列标准,形成零碳服务区建设成套技术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运营模式,实现(近)零碳服务区由点到线到面的全面推广;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贯彻绿色低碳理念,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推广施工材料、废旧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推进交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加大绿色发展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和新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推进能源数智化转型,持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各业务环节的碳排放。

基础设施涉及环节多,建设周期长,是碳排放“大户”。基础设施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支撑,目前仍在加快建设,日益完善的阶段,不可放缓脚步,因此更需要在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上下功夫。正如“零碳服务区”带来的启示,基础设施的绿色发展不应只局限于建设环节,亦或点状开花,而应贯彻到各个环节,向前延伸至规划设计,向后延伸至运营维护,甚至预见到拆除环节。我们期待山东能够诞生更多绿色低碳基础设施示范工程,让绿色成为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靓丽底色。

(编辑:吴昊; 责任编辑:郑富强; 终审:孙佳音)

原创推荐

  • 客户
  • 无线济南客户端

  • 济南发布客户端

  • 泉城蓝客户端

  • 市中手机台客户端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举报APP下载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

版权所有:济南广播电视台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1020100号-1

鲁新网备案号:201653103

广电总局批文 广局[2010]5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7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许可证号1907177

公安备案号 37010202001790

济南网 用户反馈邮箱:ijntv_mail@163.com

举报电话:0531-85652768

广电总机:0531-85652114

广告合作:0531-85653065

国家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