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水位:

芙蓉街拾亿∣做了几十年旗袍 他说:旗袍是会哭的

来源:济南网编辑:11-12 09:35 查看数0

济南网11月12日讯(记者 孔雪)人头攒动的芙蓉街到处都是小吃,每个店里仿佛都是人满为患,而在这一片喧嚣中,一家小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没有排队等待的客人,偶尔几个路过的游客往里瞥几眼,然后兴致缺缺的离开,人流不息,小店却一直那样安安静静的矗立,门前圣水芙蓉泉,旗袍世家数百年”,它就是有着百年历史的玉谦旗袍。

斑白的头发,一身对襟唐装,脚穿棉布鞋,身板挺得笔直,整个人显得朴素而又亲和,他就是玉谦旗袍第五代传承人于仁谦。说起自己家的旗袍店,于仁谦感慨而骄傲。于仁谦说,他的祖上几代都是裁缝出身。清代同治年间,他的太爷爷从章丘来到济南,专门做中式服装,凭着精湛的技艺和诚实的为人,历经百年的时光玉谦旗袍已经盛名在外。

现在旗袍都开始工厂化批量生产了,于仁谦做的旗袍跟他们不一样,多少年来坚持纯手工制作,尽可能地保留最传统的元素。做旗袍讲究的是量体裁衣,只有先量好了体,才能裁好衣。量体的工作是由于仁谦亲自操刀,从身长、腰围到后背、领口、开衩,上上下下的数据要量半个多小时。

四十多道工序 样样精巧用心

“身长25.1,胸围36.5/32.4,前围12.2/11.6/13,后背13/13.1/13.2,总肩……”来到作坊,于仁谦和两位做着镶边的工人打了个招呼,便拉出一匹大红缎子,比照着订单上的加工尺寸,在缎子上画线、裁剪。订单是一张巴掌大的纸片,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不同位置的尺寸。身长、袖长、胸围、袖口、腰节、开衩、总肩、领高等不下20个,单是前围和后背就分别有3个尺寸。记者还在为旗袍制作的工序之繁琐,于仁谦却又说,工序都是那些工序,但是一件有灵魂的旗袍在于是不是真的属于它的主人,想要制作出来的旗袍真正的适合一个人,肤色、体型、面貌、精神……这些都要考虑进去,做出的旗袍让穿着它的人得体、欢喜,这就是旗袍的灵魂,这也是传承百年的老店最深的底蕴。

旗袍是会哭的

于仁谦说,旗袍是会哭的。旗袍根据女性的形体做了适当调整,在工艺上更是精益求精,展现女性玲珑的曲线美,都包含了时代的累积和沉淀,或许这正是旗袍魅力的根源所在。现在很多人都以为旗袍挑人,有的人说旗袍只有高挑、苗条的女子才能穿,但其实旗袍却是千人有千衣,一件旗袍的制作是从大师傅与客人的交谈开始的,询问客人的喜好,帮助客人选择布料、样式,然后一步一步、一针一线的缝制,到最后一针缝好,穿到客人的身上,精心裁制的旗袍绝对合体,也能让人心生欢喜。于仁谦说,去年有位来自美国黑人女士,这位女士个头不高,体型也比较健壮,看过店里的旗袍得知是手工定制就定做了一件,等旗袍做好那位女士来店里拿衣服,在店里就迫不及待的换上。当时那位女士欣喜的表情,于仁谦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当时那位女士站在镜子前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都舍不得移开眼睛,笑了一阵后拉着于仁谦拍照合影,她说她完全没想到自己穿旗袍会这么美,她要拍照给美国的亲友看。

百年老店

百年的时光荏苒让这个老店经历了起起伏伏,但也让它的韵味日渐醇厚,这里面蕴含的是时光,更是人情。如今的玉谦旗袍店不仅在济南享有盛名,在海外也是很受欢迎,而这里边还有个小故事。几十年前,有一天,店里突然来了一位老太太,交谈过后才知道,这是芙蓉街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建国前嫁到台湾,出嫁时的衣服还是于仁谦的父亲亲手做的。这次探亲,老太太带着台湾旗袍师傅不能做的面料特地来到玉谦旗袍。于仁谦说,当时刚刚改革开放,老太天带回来的料子在济南都找不到,他拿到之后欣喜的摸了好久,后来熬了几个晚上,终于完成了这件旗袍。他没有想到,老太太走后,这件旗袍竟然成了活广告,台湾、香港的很多人都慕名到这里来做旗袍。“英国、美国很多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参赞,也喜欢来我店里做衣服。我会结合他们的要求设计合适的款式,比如偏西方的晚礼服样式。现在当红的明星蒋勤勤、陈鲁豫,也都来过,是我亲自量的尺寸。”

让于仁谦这么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的是,中国的服装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扬,很多人丢了对传统服装的认知。旗袍起源于民国时期,但是的旗袍的“旗”不是满清“旗人”的“旗”,而是“旗帜”的“旗”。梦回民国,身着旗袍,撑一把油纸伞,雨后的巷子显得格外清新,这样的情景无数次出现在脑海里。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在1929年被定为国家礼服之一。张爱玲女士在《更衣记》里写道:“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要蓄意模仿男子。”形成初期,旗袍在很大意义上代表了一种女性的开放,追求平等、自由。而如今中国传统服装被工业化潮流淹没,真正有灵魂的服饰反而被埋没,很多人甚至都完全不了解传统服饰。比如旗袍,很多只知道它是民国的衣服,却不知道旗袍也分很多种,不同场合、不同季节、不同年龄都有不同的旗袍,有适合宴会的旗袍、有适合工作的旗袍、春夏秋冬有不同厚度不同长短的旗袍、年轻的年长的女士也有不同的旗袍……而旗袍从民国时期传承至今,旗袍也在不断的发展、创新,样式、面料、加色,于仁谦也在不断的学习中,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真正了解旗袍,了解中化服饰文化,而不是让旗袍在橱窗里独自哭泣。

如今于仁谦教出的徒弟在西安、上海、北京、天津等地自己开店,做手工旗袍,于仁谦的儿子也在学习,后继有人让于仁谦十分欣慰,他说,他现在在做旗袍的同时也在研究立体测量技术,希望把传统旗袍的技艺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把量体裁衣的技术发扬光大,也让中国的服装文化得以发扬。

原创推荐

  • 客户
  • 无线济南客户端

  • 济南发布客户端

  • 泉城蓝客户端

  • 市中手机台客户端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举报APP下载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

版权所有:济南广播电视台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1020100号-1

鲁新网备案号:201653103

广电总局批文 广局[2010]586号

信息网络传播许可证号1907177

济南网 用户反馈邮箱:ijntv_mail@163.com

网站电话:0531-85652768

广电总机:0531-85652114

广告合作:0531-85653065

国家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