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黄海,南望泰山。历经118年风雨的山东大学,从以文史见长到文理医工并举,几经搬迁调整,现已实现济南、威海、青岛一校三地办学,即将步入双甲子之年的山大,其发展脉搏正与时代脚步同频共振。
2017年7月,曾担任过山东大学副校长的樊丽明教授重返山大,出任校长一职。作为百年学府的首位女校长,不久前樊丽明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双一流”建设对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意义重大。山东大学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断夯实学术基础,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的同时,走出一条建设一流大学的山大之路。采访中,樊丽明对新时代山东大学的办学思路作了详尽阐述,向人们呈现了一幅山东大学未来发展的美好新图景。
要“瘦身长高变强”不要“长胖”
《瞭望》:山东大学目前已形成济南、威海、青岛“一校三地”的办学格局。此前为支撑青岛校区的发展,山大已将法学院、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所学院和研究机构,由济南整建制搬迁至青岛。你如何看待学院异地搬迁带来的影响?
樊丽明:这是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济南的朋友问我:你们到底要搬走多少?青岛的朋友问我:你们还要搬来哪些?其实我是很不爱听“搬”这个字眼的。因为“搬”就意味着“你增我减”,所以我回到山大后,一个学院都不搬。我想让这三个校区都不断生长,走向高端学术研究。我一直说,山东大学要“瘦身、长高、变强”,而不是要“长胖”、走横向扩张的道路。
现在,青岛校区研究机构的数量已超过了学院数量,“长出”不少新机构。比如今年正式招生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还有彭实戈院士牵头创立的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由学校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共建的微纳光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等。
启用新校园,并不意味着要大范围扩招。实际上,本科生阶段我们原则上是不扩招的,只是因为与国外高水平机构合作才稍稍扩一点。今后发展国际优质教育,研究生培养是重点。
《瞭望》:没有一流的学术,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你在2017年履新当日就提出了“顶天立地”的科研方针,那么,山大在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上有什么样的安排部署?
樊丽明:这里所讲的“顶天立地”,“顶天”就是指学校坚持以建设一流学科为龙头;“立地”是指坚持以服务山东发展为依托。2018年,学校召开了全校科技工作会议,制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学术兴校”的实现路径,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蓝图:
一是发展一流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和创新之源,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学校历来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像数、理、化、生这些学科都是山大的老学科。在新形势下,山大更是把数学和化学这两个教育部确定的“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作为主攻方向,体制机制方面深化改革,为学科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并以此带动其他学科加快发展。
二是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作为全国重点高校,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山大也要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也要思考怎样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去解决国家重大急需问题。为此,山大做了相应部署。如,针对国家在新一代半导体材料领域“缺料、缺芯”的战略急需,山大以新一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化制备及重点应用领域器件开发研究为核心,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封锁、替代进口,抢占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先机为目标,组织相关力量科研攻关。
三是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全面推动“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建设,努力产出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学术成果。原来我们的科研组织模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的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有目标的科技集成与学科交叉不足,科技工作“放管服”力度不够,造成“大而不强,有山无峰”的局面。实施新的组织模式,我们得以坚持顶天立地、坚持重点突破、坚持交叉创新、坚持激发活力。特别是在“大平台、大团队”建设上,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面向学科最新发展方向,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凝练一批引领性的学术研究方向,争取在承担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成果方面取得突破。
《瞭望》:这些规划部署的实施,会牵涉专业布局等多方面,目前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
樊丽明:从专业设置看,山大最多时有124个本科专业,近两年又新增涉及新工科、理工交叉、医工交叉等领域的10个专业。但现在我们有多少本科专业呢?95个。这就意味着,在专业调整过程中,有超过30个专业被合并或撤销了。
这种调整并不是简单做减法。学校一直开设有考古学、宗教学,就是看准这些专业的基础属性、社会需求。在多年的坚守传承中,这些学科现在都是学校人文社科特色专业。
事实上,对专业的合、裁、撤、转,并非易事。我很感谢山大老师和各学院,他们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但这件事最终办成了,说明既然是正确的事情,就更需要用力向前推动。
从人才引进看,近两年山大人才引进规模都是倍增的。2017年较2016年翻番,2018年较2017年又翻番。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上,学校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吸引人才方面,把人才“选、用、评、奖”的自主权充分下放到二级单位,赋予首席专家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为了留住人才,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努力为人才提供有温度的个性化服务,切实减少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
目前,我们已形成由讲席教授、特聘教授、山大杰出中青年学者、齐鲁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学者组成的,具有山大特色、梯次合理、衔接有序的杰出人才体系。对临近退休的教师,学校则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综合考虑他们的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及实际贡献,认真进行甄选,专门设立了荣聘教授岗位,退休后继续聘任一个聘期。
2018年,学校进行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建立“1+N”人才制度体系。把学术水平、发展潜力和学术影响力等作为重要评价依据,使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才在山东大学都可以得到与其发展相匹配的支持培养。
经过核定岗位的学院,学校一次性将四年的岗位数量下放到位。具体的进人标准、进人频率等由院长和学院领导班子集体把握。学院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可根据贡献和实绩自主确定各类人员待遇,奖励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才。
三地办学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瞭望》:2016年9月,随着青岛校区正式启用,山东大学济南、威海、青岛三地办学的格局正式形成。你如何评价“一校三地办学”?
樊丽明:“一校三地办学”的确是大家比较关心和关注的话题。高校同行关注的是,山大办学战线拉得很长,三地之间如何协调管理?山东人民关心山大有了新校园,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可以到那里上学?
我认为,“一校三地办学”既符合山东当前的发展阶段,也满足了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还有助于提升城市品位、增强文化辐射与成果转化能力。
山东省的优质高校并不多,985高校只有三所。山东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文、理、医、工四大板块,能培养博士的一级学科,就有44个。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博士后,山大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犹如梯形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样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视野放宽一点看,济南、威海、青岛恰好处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区域,是山东经济最活跃、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特别容易与高校形成良性互动。所以,“一校三地办学”也是一件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应运而生、顺应大势的好事。
《瞭望》:三地办学给学校带来了哪些挑战?学校有哪些应对举措?
樊丽明:从空间上看,现在是三个点,东西之间相距500多公里。在只允许成本些许增加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办学质量、提升教育品质、实现“双一流”目标,是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
为应对办学空间的复杂化,学校采取了多方面措施。
一是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畅通便捷的信息交互系统来支撑学校即时异地办公、学术资源共享。比如此前学校召开关于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调研会,参会的同志就分散在三地。教学上,包括一些通识类的课程,都可以实现一地讲、两地听,师生之间即时交流。
二是利用日益便捷的交通网络。现在从济南到青岛最快不到两个小时就可抵达。我自己就试过几次,早晨早一点从济南出发,下午就能在青岛校区看实验室、开座谈会;晚上坐城际高铁就到了威海。一天走三个校区,是可以实现的。
《瞭望》:那么,三地校区的各学科是如何设置的?是大同小异还是各有侧重?
樊丽明:从大的方面来讲,三地办学坚持“统筹布局、一体发展”和“统分结合、各具特色”的治校原则。毕竟我们不可能到处重复设置学科,三个地方也要有各自的发展重点。
在济南,侧重发展人文学科、医科与工科。山大的大本营仍是济南。在青岛,学校着力打造生命与环境学科群、信息工程专业群等,将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有共同性的实验平台迁至青岛,围绕海洋、聚合学科。在威海,以往“天、海、韩”的优势学科进一步延伸。既有的韩语、日语专业,从语言教学起步,打通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学科,形成从事东北亚地区研究的学术机构。
当然,三地校区都有基础性、通识性的课程,包括文学、体育、艺术、美术等,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教学服务,满足人才成长的多层次需求。很多课程与文艺活动,都是从济南、威海向青岛输送,实现专业一体发展。
扎根齐鲁服务国家
打造“山大系”品牌
《瞭望》:去年山大又提出了“六大战略”“十大任务”,“服务山东”成为六大战略之一。学校对此是如何考虑的?
樊丽明:去年6月学校召开的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了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基本思路和发展战略,规划了面向本世纪中叶的“三步走”战略安排,提出了人才强校、学术兴校、服务山东、文化引领、国际化、一体发展“六大战略”,明确了未来五年改革发展“十大任务”,全面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其中“服务山东”战略,已成为全校上下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因为齐鲁大地是百年山大的办学根基,服务山东战略就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山东发展就是服务国家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山东大学将不断发挥学科优势,大力实施服务山东战略。目前智造山东、经济山东、文化山东、健康山东、海洋山东、教育山东等六大板块已初具雏形,学校将着力打造服务山东发展的“山大系”品牌,切实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
《瞭望》:目前“山大系”落地情况如何,是否有常态化的运行机制?
樊丽明:我可以举这样一个数字:2017年,山东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金额约148万元;2018年,签订30余项成果转化合同,科技成果转化金额接近1亿元。今年,截至6月底,已有1项科技成果正式落地,成果转化金额是6000万元。这些成果收益的75%至80%交由专家及其团队处置。
2018年,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服务山东办公室,为的是更好地服务校地合作。工作不是光制定好路径就能办成的,关键要有人来干事。所以我们就设置了干部教师挂职制度,把学校管理人员、一线教师送到基层挂职。到基层了解情况,知晓哪些项目是学校可以对接的。同时我们也接纳地方同志前来挂职,及时跟进科研成果进展,加快成果转化落地。
《瞭望》:在山东省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中,“山大系”将如何找准方位、细化发展?
樊丽明:山东省提出要把“龙头”昂起来,省会济南要体现首位度。“山大系”首先要在济南落地试点、积累经验,抓好“山大师生系”“山大校企系”“山大基教系”“齐鲁医疗系”等板块。
山大有校友超过60万人,结合学校扎根齐鲁办大学的现实需求,我们提出实施山大校友“聚创齐鲁”工程,以期把握优势、找准切入点,打造山大特色的校友经济,切实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现在正和济南市章丘区洽谈,争取形成一个校友产业园。
目前学校校属企业涉及信息、软件、医疗、医药、制造、环保、新材料、文化出版等诸多行业。山大地纬、山大华特、山大鸥玛等校属企业在各自领域已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校还将充分发挥优质医疗、教育资源的引领辐射作用,充分发挥14所教学、实习等附属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疾病诊疗、医疗科学研究、健康公益服务、医养结合试点等工作。学校已成立基础教育集团,积极输出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在这一领域尽可能多地提供优质资源。
无线济南客户端
济南发布客户端
泉城蓝客户端
市中手机台客户端
版权所有:济南广播电视台 All Rights Reserved
鲁新网备案号:201653103
广电总局批文 广局[2010]5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7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许可证号1907177
公安备案号 37010202001790
济南网 用户反馈邮箱:ijntv_mail@163.com
举报电话:0531-85652768
广电总机:0531-85652114
广告合作:0531-85653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