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济南|济南网 民生 无线济南

张泉刚:三十载初心不变 只为镜头里的蝶变济南

2019-11-24济南网

济南网讯 (记者 王修远)说起济南,摄影人张泉刚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济南这座城市,是他从小就生活的地方,更是他镜头里最寻常的对象。从1990年开始接触摄影开始,他已陆陆续续拍摄储存了5万多个G的作品。近三十年来,济南的风土人文,城市的发展变化,都被他用镜头真实地表达出来。透过他九十年代的老照片,一下仿佛穿越回老济南的旧时光;而近年来的影像记录,又将人迅速拉回到这座蝶变中的现代泉城。

拍摄中的张泉刚。

定格旧时光 追忆胶片上的老济南

张泉刚近三十年拍过的照片数量,已无法用张来计算。“将近50个T了!一个T是一千多G,50个T就是5万多个G。”记者换算了一下,按照一张照片8M的存储量来换算,5万多个G大概是7、8百万张照片。张泉刚的电脑主机上还插着一个“小主机”,这是个大硬盘,里面储存的正是他多年来的珍藏,几乎所有作品都留存在此。“这还不是全部的,之前有一张济南老照片的硬盘,数据损坏了,没有恢复好,很可惜!”

张泉刚从电脑里随机点开一张张老照片,讲述起一个个具有浓厚年代质感的故事。“这个是当时的宽厚所街,如今已经成宽厚里了……这张是在龙洞村拍的,那时候那里是农村,现在都变成居民楼了……”摄影前期阶段,张泉刚拍下了不少老济南的人文影像,那些旧时光,通过最早的胶片相机记录,冲洗成一张张拿在手中的相片。而现在,经过现代技术扫描,那些纸质老照片都变成了在电脑屏幕上的数码影像。“摄影很神奇,一是它本身就能记录生活的变化,二是摄影的技术装备在不断升级,这又体现了生活的变化。”

90年代,黑虎泉边玩耍的孩童。张泉刚/摄

90年代,济南火车站附近拉着行李箱的人。张泉刚/摄

90年代的宽厚所街,已变成现在的宽厚里。张泉刚/摄

90年代的小王府街。张泉刚/摄

90年代的泉城路街景。张泉刚/摄

90年代,宽厚所街附近,热闹舞龙灯。张泉刚/摄

但不管设备如何升级,摄影人的初衷是不变的。关于摄影,张泉刚说它是记录时间的艺术。听起来有些抽象,但举个例子便能理解。多年前,张泉刚在一个村子为七位老人拍下了一张合照,一个月后,他带上洗好的照片想当作礼物送给老人们时,却得知七位老人中有两位已经离世了。老人的儿子哭着握着他的手,感谢他能记录下母亲当时最好的状态。后来,张泉刚为作品取名《最后一代的小脚女人们》,还获得了文化部的大奖。很多类似的瞬间令张泉刚记忆犹新,也让他渐渐坚定了摄影的意义。一张照片的元素可能并不复杂,但它所呈现的情感、故事被人读懂时,那种感觉是奇妙的,令人心动的。通过影像这一方式,张泉刚一路坚持,不断定格着济南城、济南人的时光和故事。

最后一代的小脚女人们。张泉刚/摄

走街串巷 上山爬楼 只为一张蝶变中的济南

“摄影的瞬间是短暂的,只是一次按下快门的动作,但为了这个瞬间,前期要付出很多。”对于摄影人来说,照片就是他的劳动果实,心血的倾注。为了一张照片,长时间蹲守,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张泉刚说,他曾在冬天最冷的一天爬上100多米的高楼,在楼顶一呆就是八小时,下来时全身冻得几乎失去知觉,只为一张济南雪后的美景。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全运会在济南举办的2009年,为了拍摄奥体中心的俯瞰夜景,张泉刚只身带上相机、镜头、三脚架,全副武装爬上奥体中心东南角一座正在建设的高楼。因为大楼还没完全建好,他只得先爬上一处十几米的脚手架,当时耳边风在呼啸,有恐高症的张泉刚甚至有些眼晕,但他在上面一拍就是三个多小时,最后下来时两条腿都在颤抖。但擦把汗,心头是浓浓的满足感。因为终于得到了那张令自己满意的照片。张泉刚为它取名《东方之珠》,一是因为它美得好像济南的一颗明珠,二是体现它在自己心中的分量,犹如明珠那般珍贵。照片获得了当时全运会摄影比赛的一等奖,还被用在各种宣传图册,成了现代济南的一张名片。

2009年,奥体夜景,济南的“东方之珠”。张泉刚/摄

摄影人这个角色,好像成了身上的盔甲,赋予人勇敢、力量。多年来,张泉刚走遍济南大街小巷,记录泉城百生活百态,爬上济南多座高山、高楼,定格济南城市发展壮丽图景。看过他的照片后,别人一句由衷地赞叹“济南真是美啊”,足以让他欣慰、自豪。

现代泉城,壮美夜景。张泉刚/摄

“三馆”夜景。张泉刚/摄

大明湖,泉城夜宴。张泉刚/摄

燕山立交桥的灯火流光。张泉刚/摄

泉城夜景。张泉刚/摄

领秀城夜景。张泉刚/摄

高楼林立的泉城夜景。张泉刚/摄

高楼林立的泉城夜景。张泉刚/摄

华山附近美丽夜景。张泉刚/摄

济南,于张泉刚来说,如同一个寻常老朋友,天天见,却天天都有新发现。哪里拆迁了,哪里的楼高又刷新了,摄影人总能凭着那份视觉敏感,去捕捉城市细微的变化,表达百姓生动的生活。今年大年初一,作为济南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的张泉刚,组织部分摄影家一起,走近地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范围内一些即将搬迁的村庄,挨家挨户为村民们拍摄“全家福”照片,留下他们“老家老宅”的念想记忆。照片放大洗印后,还在村里举办了全家福摄影展。张泉刚说,老百姓看到照片时脸上的笑容,眼角的泪水,一切都历历在目,这是乡亲们永远的怀念、情怀,更是济南城市蝶变的精彩瞬间。

天桥区鹊山北村村民拍摄的全家福。张泉刚/摄

天桥区王家镇村村民拍摄的全家福。张泉刚/摄

带孩子来看“全家福”展的村民。济南市摄影家协会/供图

搭好大舞台 让更多的人爱上摄影、爱上济南

记录人、记录生活,记录城市发展,讴歌伟大时代,这是摄影人的职责,更是一名文艺工作者的担当。除了摄影人的身份,张泉刚还是历下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摄影、喜欢摄影,通过影像来展现、宣传美好的济南,从2013年开始,张泉刚牵头组织“公益摄影大讲堂”,每年春秋季度各一届,到目前已经开办十三届,已累计培训了10万人次。“张老师,留个电话吧!摄影技巧回头再问您”、“张老师,这个二次曝光怎么调”、“张老师,今年的课什么时候开”……这些都是历下区文化馆公益摄影讲堂的寻常一幕,张泉刚总是笑脸相迎,耐心解答。

比起自己找题材拍摄,这个工作更加琐碎,牺牲了很多自由时间。“这个工作就是要为大众服务好,把方向引导好,让更多的摄影爱好者去关注城市发展、讴歌美好时代,这是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职责。”近年来,张泉刚还着手组织了多场摄影大赛、摄影展,光今年上半年类似活动就有十几场:“共和国不会忘记”、“劳动美、“济南高度”、“最美济南夜色”等等多个主题的活动,得到了摄影爱好者们的积极响应。

如今,组织公益大讲堂、摄影大赛等占据了工作生活的大部分,张泉刚从事摄影创作的时间却少了。但张泉刚觉得,奉献大众、服务大众,为群众开拓一方大舞台,这同样是摄影的意义所在。“能让广大群众参与摄影,通过他们更多元的镜头和视角来展现济南,宣传济南,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济南,看到济南的飞速发展,这是我作为摄影人的更高追求。”张泉刚说。


(注:文中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