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长在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一名乡村中学教师,他40年以校为家、任劳任怨,履行了一名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父亲从教的第一所学校是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学,20岁的他是学校里唯一的老师。小时候,我跟在父亲身边,跟他一起去学校,在教室外看他上课,在办公室里看他备课、批改作业……校园的大榕树下古老的钟被父亲一遍遍地敲响,在我的心中,最美妙的声音就是琅琅的读书声。
可那个年代,教师这一职业是很清贫的,父亲每月只有6元的工资,我家常常揭不开锅。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我记忆最深的不是学习的枯燥、考试的烦忧,而是每次交书费时的无奈。班主任一次又一次地点名,我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然后一遍又一遍地跑回家要,妈妈一家挨一家地去借。为了让家里条件好一点,妈妈没日没夜地干农活,父亲除了上班,也把所有的业余时间用来帮妈妈。他们每天半夜去挖菜,天亮以前,父亲骑着自行车到很远的集市上卖掉,7点之前赶回来上班。
1999年,我考上了师范,要一次性交纳五年的学费11740元,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数字,那时候,父亲每月只有300元工资。其实父亲有很多手艺,修车、修路、修家电、做大厨……在我眼里,父亲简直无所不能。有人建议他辞职去做买卖,凭他干活的麻利和仔细劲儿,肯定能赚钱。但父亲却不为所动,他说:“既然当初选择做教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守着清贫,父亲一辈子不忘初心,坚持教书育人。
执着的光芒依然耀眼,伟大的事业薪火相传。毕业后,我从事了教育事业,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便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尽自己所能,让每一个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家长放心,做学生和家长喜欢的教师。每当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总会感到“教师”这两个字的份量,总会感到由知识、情感、理想、信念汇成的三尺讲台是多么神圣。
十七年的时光在平凡中悄然逝去,我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诠释着一个普通教师存在的价值,怀揣着善良、真诚和责任,追求着为人师表的快乐,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育的沃土上辛勤耕耘,以付出赢得信任,以播种获得丰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奉献精神不断传承。父亲40年教育生涯结束了,他用青春献出一生的忠诚,青丝之间添白发,三尺讲台写春秋,如今他的学生在他曾经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我的第一批学生现在也已是而立之年,有的还成了我的同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们在三尺讲台继续绽放生命的光彩。
在未来的人生征途上,我将更加快乐地倾注阳光般的爱心,在平凡中追求挚爱的教育事业,享受教书育人的快乐,奉献无悔的青春。
(作者: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实验小学 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