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水位:

咱们村里的年轻人 |“柿”不可挡的振兴路

来源:天下泉城编辑:04-11 22:1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人到乡村一线建功立业,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求“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

眼下,一批有理想、有朝气、有文化的年轻人,主动返回济南的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引路人。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济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大型融媒系列报道《咱们村里的年轻人》,将镜头聚焦奋战在一线的年轻人,济南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各主要栏目、天下泉城客户端、济南网、学习强国等平台,将集中展示他们扎根基层,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新想法、新作为,讲述年轻人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的奋斗故事。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咱们济南商河的玉皇庙镇是农业农村部评定的特色产业十亿元镇,那里的特色产业吸引了上千名年轻人返乡创业,现在正是大棚西红柿丰收的时节,咱们今天就去那里看一看“柿”不可挡的振兴路。

点击短视频快速了解这群年轻人△

今年31岁的柏招庆,是瓦西村最年轻的大棚种植户,他和同是90后的妻子原来在外打工,两年前夫妻俩决定回村发展,做起了特色农业。

他说,当初回村的时候手里只有三万块钱,靠着借款和贷款,花20万建了第一个高标准大棚。让他没想到的是,大棚种植仅一年就收回了成本。如今,他不仅还清了外债,还建成了第二个大棚。

柏招庆的妻子在采摘西红柿

瓦西村党支部书记在柏招庆的大棚里测西红柿糖分含量

在瓦西村,像柏招庆一样的西红柿大棚种植户还有上百家。全村130多户,都在搞特色农业种植。

瓦西村党支部书记常延富介绍说,过去的瓦西村是以传统粮棉种植为主的典型农业村,村民收入普遍不高。2000年的时候,镇上搞“订单农业”推广会,他第一次听到了“特色农业”这个词,脑子活络的常延富敏锐觉察到了这一发展机遇,他结合本村耕地含钾量高这一特点,带领村民踏上了特色农业种植的发展道路。

如今,瓦西村的大棚种植面积发展到了近千亩,村民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瓦西村把农业种植做出了特色、做强了产业。2021年,瓦西村成功跻身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的行列。

这里,是和瓦西村紧邻的瓦东村。与瓦西村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不同,瓦东村专攻西红柿这一单项品类,而且还有一个颇具规模的西红柿交易市场。

如今的瓦东村民富村强,可几年前,它还是一个市级贫困村。2014年,为了帮助瓦东村脱贫致富,玉皇庙镇党委把扶贫产业和特色农业相结合,引导村民发展西红柿种植产业。经过六七年的发展,瓦东村的西红柿种植大棚从两个发展到了200多个,年产值5000多万。

像瓦西村和瓦东村这样的西红柿特色专业种植村,在玉皇庙镇还有35个,全镇西红柿产业占地达到了1.9万亩,年产量4.5亿斤,已经成为江北最大的西红柿生产基地和集散地,仅西红柿一项年产值就高达15亿元,也正因如此,玉皇庙镇在2021年成功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的荣誉称号。

特色农业产业的成功打造,不仅让村民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盖起了高标准大棚,引进了先进设备,用科技助力特色农业产能升级。

有知识有文化有活力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后,不仅在特色农业领域扎下了根,很多人被吸收进了村“两委”班子,成为了当地乡村经济发展的带动者。

近年来,在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队伍里,涌现出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带农致富效果显著、品牌影响力大和组织化水平高”的专业村镇。截至目前,咱们全市共有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3个。玉皇庙镇的小西红柿就是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和代表,西红柿虽小,却为村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也铺就了一条“柿”不可挡的乡村振兴之路。


(编辑:吴昊; 责任编辑:曲萧琳; 终审:孙佳音)

原创推荐

  • 客户
  • 无线济南客户端

  • 济南发布客户端

  • 泉城蓝客户端

  • 市中手机台客户端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举报APP下载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

版权所有:济南广播电视台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1020100号-1

鲁新网备案号:201653103

广电总局批文 广局[2010]5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7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许可证号1907177

公安备案号 37010202001790

济南网 用户反馈邮箱:ijntv_mail@163.com

举报电话:0531-85652768

广电总机:0531-85652114

广告合作:0531-85653065

国家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