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水位:

落实乡村振兴重点任务 济南出台7项40条实施意见

来源:济南市政府网站编辑:05-22 09:32

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人民政府

关于抓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的实施意见

(2023年2月20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和《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着力抓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要指示要求,牢牢把握建设农业强国的使命任务,深化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锚定“勇当排头兵、建设强省会”,聚焦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引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激发城乡融合发展动力,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重点项目带动引领,统筹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推动省会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以上,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夯实基础支撑。

一、全力夯实农业稳产增产基础,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1.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按照市委常委和市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工作职责清单要求,层层分解任务、逐级压实责任,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省定任务,严防“割青毁粮”,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2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95万吨水平。积极融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从增产和减损两端共同发力,积极争创“吨粮县”“吨粮镇”,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扎实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集成提升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样板片区建设水平。健全科技服务和技术指导体系,紧盯关键季节和关键环节开展帮包技术指导,发展甘薯、大豆、杂粮等特色粮食作物,加大山丘地区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广耐旱粮食作物品种。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落实好产粮大县奖励、稳定提升粮食综合产能激励、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小麦最低收购价等政策。

2.构建多元化食物保障体系。树立大食物观,稳定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满足市民多元化农副食品需求。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实现“菜篮子”产品产得出、产得足、供得上、供得优。稳定蔬菜生产面积,加强冬春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专业化镇村建设,新建蔬菜保供园区20处,年内新增60辆以上“菜篮子”工程配送车,确保全年蔬菜总产量达到700万吨以上。推动畜禽传统产业、肉羊、肉牛和特色养殖产业健康发展,强化奶源基地建设,稳定生猪基本产能,确保能繁母猪存栏量、规模猪场数量分别保持在9.87万头、333家,肉蛋奶总产量达到92万吨以上。推进经济林低产低效园改造,促进新优特果品加快发展。加强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推广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生态养殖模式,支持建设现代渔业养殖基地。

3.抓好粮油农资等调控。充实市域内成品粮油应急储备,推进省级区域性粮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商河济南国家粮食储备物流产业园和粮食应急供应网点项目建设,完成升级改造仓容10万吨以上。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提倡健康饮食。巩固生猪产能恢复成果,支持国家、省、市三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建设,提升猪肉收储调控能力。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落实交通运输、减免税、贴息贷款等措施,抓好种子、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的生产、储运和调控。

4.加强耕地保护利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带图斑、带位置、带规模下达耕地保护任务,实行严格考核,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有效推进补充耕地后备资源挖潜,强化新增耕地数量质量产能管理,切实提高耕地占补平衡保障能力。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探索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机制,明确利用优先序,加强动态监测,有序开展试点。全面铺开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

5.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实施鹊山、玉清湖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升灾害性天气和次生衍生灾害的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分灾种预警能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保障能力。系统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健全基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做好专业化统防统治,打好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阻击战。健全完善动物防疫体系,推进基层畜牧兽医站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重点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加强动物疫情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巩固免疫无口蹄疫区和免疫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建设成果。强化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检疫御灾体系建设,抓好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防控。

6.优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置。落实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举,因地制宜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动态遥感监测,统筹抓好工程设施建设和地力提升,年内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3.4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7万亩。建立“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使用者自护、受益者参与”的管护制度,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加强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注重与灌区骨干工程衔接配套。加强河道整治、水库除险等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开展长清区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等12条(段)河道治理工程,完善以河道、水库、堤防和蓄滞洪区为架构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动农业深度节水控水。

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底线任务

7.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有效供给。压实各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化行业部门帮扶责任,确保各类帮扶政策衔接连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落实好“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兜底保障、困难残疾人帮扶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加强衔接资金投入和使用监管,确保市、县级财政衔接资金投入不低于上一年度。规范推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和富民生产贷,大力推广“齐鲁富民贷”等信贷产品。

8.提高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实效。进一步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强化各级监测预警责任落实,用好基层干部排查、农户自主申请、部门筛查预警、信访信息处置四条监测预警渠道,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

9.增强脱贫村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健全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机制,支持脱贫村发展主导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保持扶贫专岗规模总体稳定,抓好脱贫群众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加强脱贫人口技能培训,帮助脱贫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加强衔接资金项目建设和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

10.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深入推进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推动济阳区、长清区首批衔接推进区提档升级,扎实做好第二批衔接推进区规划建设和系统推进。做好黄河滩区迁建后续工作,巩固滩区迁建成果,持续改善滩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深化与甘肃省临夏州、重庆市武隆区产业协作、消费帮扶、劳务协作,进一步拓宽协作领域。加强与临沂市协作帮扶,推动在弘扬传承红色文化、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产业务实合作等领域取得实效。

三、加强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升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

11.加快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搭建涵盖企业引育、科技创新、要素保障的立体式政策扶持体系,深化实施中国北方种业之都建设行动,构建“一个产业园+两个创新谷+四大平台+五大中心+N个基地”的种业发展新格局,做大做强农作物种子、蔬菜种苗、畜禽良种等优势板块,培育种业发展新优势。全面完成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培育莱芜生姜、平阴玫瑰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圃。建立省市种质资源共享机制,加快搭建畜禽育种创新平台,重点打造植物基因编辑、小麦“核不育”、小麦技术创新中心、良种奶牛高效扩繁、种禽繁育等种业研发平台,培育4个以上突破性新品种。实施种业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型市级种业阵型企业。规划建设现代种业产业园,打造种业总部聚集中心、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万亩种业试验示范展示基地,吸引国内外优秀种业企业入驻,培育壮大种业总部经济集群。提升打造商河、长清2家国家级农作物(蔬菜)新品种展示示范平台,举办好山东国际种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打造享誉全国的“南崖州、北泉城”种业会展品牌。

12.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提升行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小麦育种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实验室成果优先在我市落地转化。引导涉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互动开放的联合创新平台。突出应用导向,围绕粮食、蔬菜、畜牧、农机和渔业等行业,实施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科技攻关项目,聚力解决现代农业关键技术问题,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条创新。推进济南农高区、莱芜农高区联动发展,支持市农科院健康良性发展,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农业科技进步的主体和基地,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13.提升现代化设施装备水平。深化设施蔬菜产业带建设,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提升,鼓励扩增新建设施农业规模化片区,推动30万亩设施瓜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增。加强育苗企业繁育设施建设,支持物联网、5G、机器人等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工厂化育苗集约化、智能化、轻简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大力推广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装备。加强高端花卉工厂化生产,重点建设温室高端盆花生产基地,促进花卉产业智能化迭代升级。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改造升级,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养殖等新型养殖模式。积极发展鱼塘工程化养殖、山区坑塘特色生态养殖建设等,提升观赏鱼工厂化设施养殖水平。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60个以上,抓好莱芜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实施县建设,构建从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到县域冷链集配中心的农产品冷链产业链条。加快粮食烘干设施建设,提高为农服务能力。科学利用盐碱地、空闲地、废弃地等发展设施农业。

14.推进农机事业高质高效发展。开展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经济作物、初加工、林果业等专用机械,优先发展山地丘陵机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等急需装备,推进“农林牧渔加”机械化协调发展。用好首台(套)技术装备认定奖励和保险补偿机制等政策,支持农机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深化省级“两全两高”“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积极争创省级“两全两高”农机化示范市。加强机具保障供给和应急保障服务,强化基于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系统在粮食机械化中的应用,全力打好“三夏”“三秋”农机化生产攻坚战。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应用试点,分区域、分产业、分作物、分环节提炼技术路线,加快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严格落实购机补贴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探索与作业量挂钩的补贴办法,年内补贴各类农机具5000台(套)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扎实开展农机技能竞赛、农机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机收减损大比武、智能农机示范、市民人机互动等活动,加强全程农机服务综合体建设,全面提高农机综合管理服务能力。

四、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增强乡村产业体系韧性和稳定性

15.培育十大农业优势产业集群。立足平阴玫瑰、章丘大葱、历城草莓、莱芜生姜等农业特色产业基础,打破地域限制,优化产业布局,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全要素集约集聚,重点培育粮油食品、现代种业、高效畜牧、精致果蔬、名品三辣、高端花卉、预制菜品、健康药茶、农化服务、乡村旅游等十个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农业产业化升级版。统筹抓好核心区域布局、发展载体搭建、领军企业培育、品牌价值提升、科技装备支撑,推动乡村产业链全流程再造重塑,促进各环节多主体深度配套,逐步建成粮菜果药花、肉禽蛋奶种、生产性服务业等全产业链,全方位创塑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积极争创省级以上农业优势产业集群。

16.扎实推进产村融合发展。突出振兴村庄主线,强化村级产业承载功能,建立“一村一业、一村一策”推进机制,加快培育富民兴村优势产业。以村庄为单位构建服务管理网络,抓好村级基础信息库和产业项目库动态管理,建立“一县一团队、一镇一小组、一村一导师”体系化工作队伍,创新实施“千企兴千村”牵手行动,落实“一对一、点对点”扶持政策,健全完善结对帮扶机制,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帮扶协作体系。分类推进村庄产业竞相发展,精选部分赶超发展类、加快发展类、率先发展类村庄,年内扶持涉及300个以上村庄的产业项目,推动乡土产业名品村建设提速增效,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和产村融合特色村,提升村级产业发展活力。促进“一村一业”向“一镇一业”“多镇一业”“一县一业”转变,联村并镇构筑乡村微型经济圈,扩线成面铸强农业产业集群基础支撑。

17.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坚持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效益,加快培育新载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争取更多“国字号”“省字号”现代农业平台落地实施,构筑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强县强镇发展梯队,创建一批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超亿元村,争创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新创建10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强镇,推动全市首个省级现代农业强县落地实施,实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8个农业大县全覆盖。推进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提升农产品加工产能,争创省级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突出商河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创建引领作用,强化园区带动和实体支撑,推动电子商务与乡村产业转型、农产品上行深度融合,培育一批专业化农村电商镇村,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培育优质电商平台和网红主播,促进农村网络零售额稳步增长。打造“黄河大集”等新业态品牌。实施市级田园综合体提升计划,年内建设提升4家田园综合体。抓好沿黄河、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交通线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深化打造乡村旅游重点镇村、精品文旅名镇、“泉城人家”精品民宿和民宿集聚区,全市乡村旅游消费达到350亿元。

18.深化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成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防疫与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持续提升监管体系建设能力。攻坚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专项整治,全面实施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强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及推广应用。加大农产品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力度,确保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实施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进农药经营门店标准化管理服务试点,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开展“绿剑护农”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涉农违法违规行为。创树农业精品品牌体系,健全“泉水人家”授权机制,推进市级公用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联动建设,支持争创省级以上农业品牌,推动更多品牌产品上榜“好品山东”。持续开展“泉水人家”品牌全国行活动,推出“泉水人家”高铁冠名列车,开展特色农产品进社区、进商圈活动,举办好现代农业成果展暨“泉水人家”品牌农产品嘉年华,打造济南优质农品公域宣传矩阵。

19.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步伐。积极争创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农业展示区。推广旱作节水农业和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4万亩。抓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确保安全利用率维持在100%。开展增殖放流“放鱼养水”活动,做好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加大高强度加厚地膜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广力度,年内推广使用35万亩。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建立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全覆盖网络。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提升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覆盖率。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确保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维持在100%,规模以下养殖专业户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维持在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推动秸秆“五料化”利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7%以上。

20.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外向度。健全现代农业招商引资机制,强化市、县两级联动,统筹内外各方资源,加强现代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储备,统筹做好项目招引和服务保障,吸引更多内外资优质项目落地实施。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积极开拓港澳市场。高标准承办“第二届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暨(中美)气候智慧型农业对话会”,突出粮食主题嵌入现代农业展会,积极争创国家气候智慧型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争取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市机制化举办,推动形成“一会一展一园区”模式。加强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莱芜)建设,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重点支持姜蒜等出口型企业扩大本地对外生产基地规模,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通过跨境电商B2B平台、自建站等开展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五、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1.提高村庄规划建设规范度。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积极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全域全要素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在村域层面实现“多规合一”,将村庄规划纳入村级议事协商目录,以村庄规划引导土地利用、村庄建设和农业生产。准确把握村庄演变分化规律,严禁违背农民意愿、超越发展阶段撤并村庄、建设大社区。聚焦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严格执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导则,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科学选择村庄建设路径,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庭廊“堆盆景”。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推动实现保护规划编制全覆盖。组织编撰《走进济南传统村落》,开展传统民居试点保护。

22.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推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接续开展清洁村庄“春夏秋冬”系列战役,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集中整治残垣断壁、弱电线缆和死角盲区,新完成400个左右清洁村庄建设任务,年底前实现清洁村庄全覆盖。巩固农村改厕成果,健全完善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全面推行智能化管护模式。科学安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时序和任务,推动黄河流域5区县基本实现全域治理,年底前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占比达到67%,全面完成现有103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推广“撤桶并点、巡回上门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积极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推广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四小园”建设模式,年内建设100个市级绿化村庄,完成4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任务。持续推进全域卫生创建,省级卫生村占比力争达到90%。

23.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质增效,新改建农村公路70公里,养护工程1100公里。启动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农村供水工程县级统管率达到85%以上,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82%。加大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力度,促进城乡电网一体化发展,做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并网工作。推进整县(区)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新增装机达到40万千瓦,争创一批省级绿色能源发展行动标杆乡、标杆村。实施农村危房动态改造,做到发现一户、解决一户,10月底前完成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任务。加强农村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深入开展乡村交通、消防、经营性自建房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治理攻坚。持续推进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更新。

24.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度。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落实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和义务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学历提升计划,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地区转移,推动乡村医生引进和职业化能力提升,强化镇村一体化管理,年内实现60%以上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或大专以上学历。建设220家中心村卫生室,村卫生室房屋产权公有率达到100%。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扩围增效,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人员等标准分别提高5%以上,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缩小到1.15:1。打造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帮扶救助、关爱保护全覆盖。加强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广日间照料、探访关爱、助老食堂等养老服务,年内城乡社区日间照料服务覆盖率达到90%。扎实推进分类建设和规范管理,持续提高农村幸福院覆盖率。年内在所有乡镇建立“如康家园”,完成24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任务。

25.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区域新型通信基础设施部署建设,实施“双千兆”网络系统工程,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达到70%以上。依托农业农村智慧管理平台,开发“一村一业、一村一策”信息化专属模块,抓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监测,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与农业经营管理深度融合,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持续运营。新认定智慧农业应用基地8家左右,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等智能化精准控制技术,挖掘生产状态传感器及相关控制系统应用效能。鼓励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村民在线议事、在线监督,推进线上村务公开,提升村级事务智慧管理水平。

26.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面培训提升街道(镇)、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加快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以全面规范为主题,健全村党组织体系、推进规范运行、完善服务功能。实施头雁队伍领航行动,常态化开展人才回引活动,推进大学生“乡村振兴工作专员”递进培养,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通过设岗定责等方式,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化提升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工作,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开展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持续开展市、区县巡察。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协同联动,强化对村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27.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推动乡镇扩权赋能,实现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落实村务公开目录、“四议两公开”制度,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成果。推动完善村级组织职责任务清单管理机制,持续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加强县镇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实战化水平,系统推进1234689“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平安村居建设,坚决打击农村涉黑涉恶犯罪和村霸,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农村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持续优化农村网格设置,提升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整体效能。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信用+”、接诉即办等治理方式。全力抓好农村地区新冠疫情防控,统筹城乡医疗资源,保障医疗物资供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治救治,最大程度维护好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运用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等方式,点对点联系到户到人,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28.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村宣传宣讲。抓好乡村文化振兴活动清单化落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按照“五有”标准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质扩面,精准开展志愿服务,打造“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主阵地。以“倡树美德健康生活、建设美好幸福家园”为主题,扎实推进农村文明建设“双美”行动,深化乡村文明建设成效,促进省级文明村镇创建。深化“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做好“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选树工作,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丰富基层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推进农家书屋纳入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组织开展群众性小戏小剧、文化惠民季、百姓村晚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进乡村行动,深化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趣味运动会,创新开展中华传统节庆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保护,推进“山东手造”非遗工坊建设。深化“出彩人家”建设成效,引领乡村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持续向好。加强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

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增添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29.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聚焦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聚力抓好30个左右“三变”改革试点村,积极探索拓展集体股份权能、活化乡村资源要素实现路径,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和集体经济跃进升级新动能。加强集体“三资”清理,查实集体资产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实现“底清账明”。深化土地经营权、资金和各类资产改革,探索股权量化有效实现形式。结合“一村一业、一村一策”机制落实,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采取多元组织形式支持村集体经济运营发展,建立合作经营和利益联结机制,盘活乡村资源,聚集闲散资金,引导农民抱团发展。严格控制改革风险,及时总结提炼经验,逐步推开改革试点。

30.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基础性工作。继续推进开展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规范做好宅基地审批管理,开展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加强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争取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机会。完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机制,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和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制度,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推动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增量扩面。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探索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和使用权以及集体资产股权。拓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途径,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方式,有效盘活集体资产。实施“千村共富”计划,倒排1000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开展集中攻坚。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高效运行,增强乡村要素活化程度。积极推进省级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放大综合改革成效。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31.健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农民合作社为中坚、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将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和分工协作,鼓励家庭农场组建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择优新培育1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梯队,新认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对新晋升为省级和国家级的农业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省级、国家级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推进省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推广供销合作社系统“三化五统十服务”运营机制,深化“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试点,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多方共赢。有序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逐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抓好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落实,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32.促进城乡发展深度融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引导主城区外迁产业向县域有序转移,加快各类要素向县域集聚,增强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发展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养老服务联合体等,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推动县域供电、供气、电信、邮政等普遍服务类设施城乡统筹建设和管护,有条件的区域推动市政管网、乡村微管网等往户延伸。加快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乡镇一级重要消费节点功能,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乡镇下沉,鼓励重点商超在农村布点开店。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整合多方资源完善快递进村,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加强县级快递园区和乡镇共配中心建设,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渠道。提高乡镇管理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

33.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充分发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通过联农带农实现强农富农,把农业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深挖经营增收和务工增收潜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推荐认定一批乡村振兴劳务基地、特色劳务品牌,加强“一区县一家”零工市场建设,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大力创设乡村公益性岗位,积极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稳定农民工就业,强化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应用。优化完善政策申领条件,支持农村创业者应享尽享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农村土地要素收益分配机制,逐步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加强农业补贴政策落实,年内实现所有直接兑付到人到户的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原则上均通过“一本通”方式发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常住地提供公共服务制度。

34.构建多元化投入保障体系。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各级投入责任。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2023年达到8%以上,集中财力保障好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审核入库工作,多渠道筹资保障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健全并落实好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财政奖补政策,规范引导工商资本到“三农”领域投资兴业。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用好乡村振兴现代种业基金,按市场化方式支持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加大金融服务“三农”力度,增加乡村振兴贷款投放,重点保障粮食安全信贷资金需求。深化与政策性银行机构战略性合作,做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长期信贷规模。坚守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准公共定位,搭建政银担企合作平台,优化担保费补助、担保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鼓励担保机构降费让利,缓解乡村振兴融资难题。支持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推动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十二大特色产业保险全覆盖。

35.壮大助农兴乡人才力量。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持,组织教育、医疗、科技、文化、旅游、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继续实施公费师范生、医学生、农科生培养项目和“三支一扶”计划,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农业农村工作。优化职称评价机制,持续推动“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职称制度落地见效,抓好乡镇专业技术人才“直评直聘”,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引导人才向基层集聚。新建一批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健全完善乡村规划师队伍,年内新选拔“海右计划”乡村振兴人才80人左右,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以上。优化农业科技专家队伍资源配置,选聘100名农业科技专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培育高素质农民1500人以上。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对长期服务乡村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方面予以适当倾斜。

36.抓好乡村振兴用地供给。动态适应国家、省相关土地政策调整变化,细化落实2023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政策,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根据项目层级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和产业用地需求。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对村庄内部残垣断壁拆除后腾出土地空间,因地制宜集约利用,在明确合法权属来源前提下,保持原集体建设用地性质不变。

七、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优化完善乡村振兴推进机制

37.强化乡村振兴组织推进。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紧压实各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涉农区县党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情况作为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乡村振兴联系点工作机制。推进党委农委议事协调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更好发挥乡村振兴牵头抓总作用。定期召开乡村振兴推进会议,树牢重农强农鲜明导向。强化党委农办力量配备和职责落实,推动乡村振兴五个工作专班高效运行,健全多部门联动参与机制。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作风能力建设,确保堪当乡村振兴工作重任。坚决纠治乡村振兴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推动基层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发展、抓治理和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上。

38.健全完善政策规划体系。落实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部署要求,根据加快现代农业强省建设规划,聚焦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强市,积极创设新政策新机制,为协调推进“五个振兴”提供有力保障。落实分阶段推进机制,研究谋划新一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规划,强化规划法规效力,严格抓好执行。建立落实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片区化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全域全要素推进,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积极争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启动建设8个“泉韵乡居”市级样板片区,带动建设一批县级样板片区,协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综合体。落实分类推进要求,推动县域乡村振兴竞相发展。

39.加大考核督查力度。落实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要求,完善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对市有关部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重要依据。设立乡村振兴考核单项奖,激励鼓舞干事创业。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评估,查找短板弱项,倒逼问题解决。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省委一号文件督查要求,做好“三农”工作年度督查。适时开展专项督导督查,督促重点任务有效落实。加强乡村振兴统计监测。

40.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发动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共同投身乡村振兴,营造大抓乡村振兴浓厚氛围。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友创业园培育、“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等工作,从不同领域培育好乡村振兴工作力量。坚持为农民造福,落实为农民而建,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全市各级各部门单位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信心、砥砺奋进、实干担当,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作出新的贡献。

(编辑:孔雪; 责任编辑:曲萧琳; 终审:郑富强)

原创推荐

  • 客户
  • 无线济南客户端

  • 济南发布客户端

  • 泉城蓝客户端

  • 市中手机台客户端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举报APP下载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

版权所有:济南广播电视台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1020100号-1

鲁新网备案号:201653103

广电总局批文 广局[2010]5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7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许可证号1907177

公安备案号 37010202001790

济南网 用户反馈邮箱:ijntv_mail@163.com

举报电话:0531-85652768

广电总机:0531-85652114

广告合作:0531-85653065

国家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