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济南|济南网 民生 无线济南

后窗|“神童”新闻加深家长焦虑 专家:关注孩子成长应摒弃输赢观

2020-07-22济南网

十六岁女孩每天写诗2000首,小学生研究癌症在全国青创赛获奖……近期,各类“神童”新闻层出不穷。尽管这些“神童”多数都已经被证伪,却透露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这些“神童”作为“别人家的孩子”不断出现,也加深了众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焦虑。

天下泉城客户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济南不少家长身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如何缓解教育焦虑,避免出现“人造神童”的荒唐事?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本期《后窗》推出《“神童”新闻加深家长焦虑  专家:关注孩子成长应摒弃输赢观》。

微信图片_20200721150820

无所不在的“家长焦虑”

“神童”已被证伪,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却并未彻底消除。

有网友表示,“自从孩子降生后就对教育问题心存焦虑,如果不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就总担心孩子落后别人一截。现在看了这些‘神童’的新闻,焦虑感更深了”。

记者采访发现,有类似教育焦虑的家长大有人在。除了孩子的学习成绩,焦虑还包括多方面。有的家长因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或者就读学校而焦虑,有的家长因没有时间和精力给予孩子在家庭学习中更多陪伴而焦虑,还有的家长因对孩子成长情况不了解、但孩子又不肯与家长交流而焦虑。

市民张女士的儿子正在济南一所小学读三年级,放暑假后,张女士给他报了钢琴等多个兴趣班。虽然张女士自己对钢琴知识并不了解,对孩子以后是否走音乐道路也没有底,但她仍然坚持让儿子去上课。“我不知道孩子究竟学的咋样,但看着别人家孩子都在学,学的也不错,就给孩子报名了。”张女士对记者说。

存在焦虑的不止张女士。市民王燕的女儿正在读高二,“孩子功课紧张,我和她爸爸也插不上手,只能干着急”。王燕说,特别是随着孩子年龄长大,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让她心里更感焦虑。但这种焦虑又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有时候晚上“急的睡不着觉”。

实际上,教育焦虑已成为当前很多家长普遍面临的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提交了一份关于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提案。提案中表示,她曾就家庭教育开展了对15000多名家长的在线调查,8000多名小学生家长中,80%焦虑学习成绩和小升初压力;2800多名中学生家长中,60%仍然为学习成绩、升学而焦虑。

焦虑背后的社会问题

家长焦虑是个老话题。但在近年来,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过度焦虑已经脱离教育范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洪成在接受天下泉城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家长焦虑与激烈的教育竞争密切相关。家长焦虑也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这与席卷全球的家长主义浪潮有紧密关联。

“现代社会将教育建构成国家责任,当下的教育进程却显示学校教育从单向运作转向网状运作,以家长参与为中心形成了资源整合机制。”沈洪成表示,由于围绕学业成绩存在激烈竞争,中国卷入家长主义的进程极其广泛和深入。在家校关系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围绕孩子的学习,一个教育网络被紧密编织起来,家长、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补习机构等都参与其中,家长则处于教育关系网络的中心,对家长参与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此,家长存在焦虑也就不足为怪。

与此同时,家长参与逐渐成为中国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将加强家校关系作为重要任务。2015年10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强化家庭教育各个层面的问题。其中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沈洪成表示,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力图强化家校之间的关联纽带,而家长也从辅助者转化为有待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

自2016年起,沈洪成在南京市两所学校选择了两个不同的班级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两所不同层次的学校都对家长参与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由于两个班级学生家庭背景有所不同,不同类型家庭的家长在参与模式上也有所不同。“比如说,对于学校的教学节奏,有的家庭可以跟上,但有些工作时间不稳定的家长就没有办法与学校衔接,这从客观上加深了家长的焦虑感”,沈洪成说。

关注孩子成长应摈弃“输赢”观

家长焦虑的背后其实有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此前,有一个段子在网上广为流传。有家长提问,孩子已经四岁了,英语的词汇量掌握到了1500个,是不是还不太够?有网友回答说,如果在美国的话,应该够了,但是在中国肯定不够。

虽然只是段子,但是其中隐含的内涵却让人深思。教育学者熊丙奇此前撰文表示,当全家都围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转时,教育的焦虑就不可避免。在这种教育焦虑情绪的支配下,很多家庭就展开了教育军备竞赛,除了给孩子择校之外,还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而家长的这种教育焦虑,正是很多教育机构所乐见的,焦虑营销大行其道。

对此,沈洪成有着类似观点。他表示,不同的学校占有的教育资源不同,占有较多资源的学校往往家校合作做的比较好。“当我们要求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时,却没有考虑到教育资源本身的平等问题。那些无法有效回应学校要求的家长会加深焦虑感。”

如何化解家长焦虑?沈洪成建议,作为家长应严格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做“虎妈”“狼爸”,避免对孩子成长的过度介入。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要重视对孩子的规则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关注孩子的人格、身心健康。同时,政府与社会也应该关注不同学校的差别,推动教育资源均等化。

“教育培养孩子是要孩子不断完善,做最好的自己,而非和他人相比,比出输赢、高低。”熊丙奇也表示,关注孩子成长需要摈弃“输赢”观,以及围绕“输赢”精细化抓学业成绩,要从精细化的比拼分数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成长,这才会减少教育的焦虑,也给孩子发展个性、培养兴趣的自主空间。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