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济南|济南网 民生 无线济南

五音戏和三德范芯子火了!央广中国之声专题报道济南非遗项目

2021-02-06济南网

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大型文化类节目《朝花夕拾》聚焦《我的“村晚”我的年2021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云直播晚会》,以8分钟时长重点关注济南的五音戏和三德范芯子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

节目中说,随着牛年春节的临近,全国各地年味渐浓。2月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联合举办的《我的“村晚”我的年”2021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云直播晚会》上线,为全国人民送上了一台丰盛的精神大餐。

晚会汇聚天津、山东、河北、广东、贵州等全国各地十多个村和社区,开启了一场东西南北中跨区域“村晚”创意接力大直播,涵盖近20个优秀节目,集中展示各地村晚的精彩场面与特产好物,描绘中国农村丰富的人文历史和多彩的地域文化,展现民族团结和小康生活的动人场景,在疫情特殊时期,今年“村晚”响应国家就地过年号召,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

在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当地的五音戏和三德范芯子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通过“村晚”活动在全国人民精彩亮相。浓郁的地方特色加上生动活波的表演形式,让不少人对这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充满了好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总台央广记者和五音戏传承人马乃转、张霞和三德范芯子传承人冯昭宝的对话,一起走进非遗背后的故事。

五音戏

五音戏原名周姑子戏,明末清初起源于济南市章丘区文祖街道青野村一带。五音戏由边打鼓边歌唱的“秧歌腔”发展而来。清康熙年间,青野村艺人谭湘子,在青野组建了第一代周姑子戏科班。从康熙年间到鸦片战争以前,周姑子戏得到了长足发展。由于最初一般是有五人帮伙演出,老百姓就习惯地把他们叫做“五人班”。

1920年至1937年,是五音戏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剧目逐渐向中型、大型戏发展,它的唱腔不再是四句一反复,它的表演也不再单一化。邓洪山以艺名“鲜樱桃”名扬齐鲁大地,1935年应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之邀灌制唱片,被誉为“五音泰斗”,“五音戏”名称便沿袭下来。

五音戏生活气息强烈,地方特色浓郁。内容多为表现当地百姓的生活及情感。独特的艺术风格对我国地方戏曲的探索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许多传统剧目中保留着的时代印记,对研究中国的民俗文化,很有参考价值。

三德范芯子

三德范“芯子”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济南市章丘区文祖街道三德范村,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因为酷似蜡烛台上的灯芯而得名。在表演时,七八岁的小演员被固定在一根长约6米的木竿或铁管上,被人抬着在锣鼓乐谱中迈花步前后左右走动,故芯子又被村民们称为“抬杆”,是三德范扮玩规格最高,最有影响力的节目。

其表演内容多涉及戏曲人物,如《青蛇白蛇》《哪吒脑海》《梁祝》《寇准背靴》《王小赶脚》《三打白骨精》《猴子摘枣》等,成为乡亲们交流感情、和衷共济、文化认同的载体。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