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济南|济南网 民生 无线济南

看见 | 这个被写进《史记》的济南人春节期间爆火!

2021-02-15济南网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人杰地灵的济南,是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留下了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无数名人志士在这座城留下了熠熠生辉的故事,辛弃疾、李清照、闵子骞、房玄龄等济南“老乡”彪炳历史,李白、杜甫、苏辙、曹操等人也在济南留下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足迹。江山代有才人出,其中,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先儒圣贤,被写进《史记》的济南人——伏生。

央视出手,济南伏生成全国热议“流量明星”

2月12日大年初一晚,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正式首播,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在《尚书》这一期,演员倪大红饰演的“古代读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撒贝宁则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古今两代读书人撒贝宁和伏生跨越九个朝代识读《尚书》,让观众连呼震撼,节目的爆火也让伏生再次进入到观众的视野,成为济南这个春节档的“流量明星”。

“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倪大红饰演的伏生让人泪目。乱世之中《书》未能保全,伏生自责呜咽,让撒贝宁忍不住落泪。节目外,大家也更多地关注起了这位了不起的济南“老乡”。

去年9月,由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济南历史文化形象片《大河之畔》上线,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片中也着重展现了“伏生藏书”的情节。

“伏生者,济南人也。”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中专门为伏生做了传。伏生,也被叫做伏胜,字子贱,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弟子轌子贱的后裔。他之所以能流芳千古,是因为为后人“藏书”,让《尚书》得以在焚书坑儒的劫难中得以复生。

几经波折,《尚书》因他得以重生

伏生幼年学《尚书》、家中藏《书》、一生护《书》、晚年讲《书》,一生致力儒学,是《尚书》权威。伏生与他的今文《尚书》对中国儒家经学文化影响至为深远,《尚书》学后来发展成三家,即欧阳生的“欧阳氏学”,夏侯胜的“大夏侯氏学”,夏侯建的“小夏侯氏学”,悉出于伏生门下。我们所熟悉的“爱屋及乌”“持之以恒”“举贤无私,用人不疑”等词语都出自《尚书》中的典故。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期间, 身为秦朝博士顾问团一员的伏生为了将珍贵的典籍《尚书》保存下来,冒着被杀的危险,在自己家中的墙壁中,偷偷开凿了一个夹层,私自藏了这本书。此后,秦朝战乱,为保《尚书》,为了传承所学的儒学,他在兵荒马乱的乱世中不停地流亡他乡,颠沛流离,苟且偷生。

一直到汉朝,汉惠帝刘盈下令废除从秦朝继承下来的《挟书律》。伏生听闻此消息,大为高兴,赶紧回到老家,打烂了墙壁,发现《尚书》已经损毁了好几十篇,只剩下了仅有的29篇。他凭着记忆将残书一一抄录整理,并在齐鲁一带讲授《尚书》,吸引了众多学者。

汉文帝刘恒统治时,刘恒很欣赏儒学,听闻伏生的事迹后,立刻就要召见伏生。可伏生当时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九十岁老人,只能卧在床上度日。于是,汉文帝就派太常掌故晁错前往章丘。伏生通过他的女儿羲娥,将《尚书》传授给了晁错。

济南故里,文明之薪火弦歌不辍

伏生藏书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济南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传说中伏生学习刻苦,曾把自己关在阴冷潮湿的石头屋子里,在腰部缠上一条大绳,每读一遍《尚书》就在绳上打一个扣结,不久,80尺长的大绳就完全打满了结,正是这种勤奋求学的精神,使伏生熟谙《尚书》。

《伏生授经图》所绘为伏生授业的情景,相传为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所做,此画无画家之自款,但画上有南宋高宗所题“王维写济南伏生”般字样,画上所绘老者清矍苍老、目光炯炯,正是济南人的骄傲伏生。

时至今日,在百花洲的泉水人家民俗馆,还藏着一个讲故事的地方——伏生堂。馆长管延伟介绍说,在建馆的时候就了解到了伏生壁藏的故事,起名“伏生堂”,也是为了纪念这位济南名士,在成立研学机构的时候,做了伏生堂这样一个品牌。

济南地处泰山文化与黄河文化环绕的文化交接带,多种文化相互交织,从而形成了济南丰富多彩、开放自信、担当坚韧的文化品格。文史专家张继平表示,过去济南遍布书院,像泺源书院等书院较多,外地人评价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人时会用一个词——“重教”,彰显出济南非常重视教育和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伏生”的舍生传承,华夏文明才能弦歌不辍。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才有了今日之光彩。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