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济南|济南网 民生 无线济南

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档案首次公布 揭开丰碑建造细节

2021-04-04天下泉城

岁月无疆,中华民族的脊梁从未被忘却。巍然矗立在济南英雄山顶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无声诉说着1614位烈士的英勇故事。这座高34.328米的纪念塔,奠基于1949年,因方案未定而停工,1964年恢复建造,最终于1968年竣工,此后一直守望着这座城市。又是一年清明,革命烈士纪念塔下已是摆满了鲜花,那是未曾忘却的纪念。

在这一特殊时刻,天下泉城客户端通过一份珍贵的纸质档案,带你走进关于革命烈士纪念塔的故事。

珍贵纸质档案见证修建全过程

英雄山革命陵园内,有许多人早于城市醒来,他们的晨练习惯,经年累月在此形成。还未踏进园区,高大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便率先进入视野,从清晨到日暮,纪念塔始终巍然矗立。

1948年10月15日,济南战役的硝烟还未散尽,济南特别市政府便召开会议,决定在四里山修建烈士公墓,以纪念那些为解放济南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在1949年奠基,因方案未定而停工。15年后,建筑方案确定,一批工人来到了四里山,他们的目标便是继续当年剩下的任务,完成纪念塔的修建。

2020年,济南市城建档案馆有一个“惊喜”。这个“惊喜”便是1964年恢复纪念塔建造的完整纸质档案,在馆藏的35万份档案中,工作人员找到了它。已经泛黄的稿纸上,完整记录了这座历史丰碑的修建全部过程。

纪念塔施工说明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姜波认为,这份档案堪称珍贵。“从建筑的规划审批意见、到审核意见书,甚至是预算……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在济南以往的历史建筑中,从未见到过。”姜波说。

1956年,济南市成立筹建处开始征集建塔方案,1960年由国家民政部确定了最终的建塔方案,并于当年进入设计阶段。历时三年之久,1963年3月,纪念塔的施工图完成。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姜波

图纸上,“伍子昂”与“褚璞”的签字依然清晰可见。当年,纪念塔的修建由伍子昂主持设计完成,褚璞为总建筑师。伍子昂是中国第一代接受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的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先驱者之一,山东建筑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彼时的他担任山东省城建局(建委)暨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褚璞也是我国著名土木工程师,当年曾参与山东师范大学与赤霞广场毛泽东塑像的建像工作。

伍子昂与褚璞的签字

从建筑团队的配置足见当时对于纪念塔修建的重视程度。而从施工难度来看,这在当时近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整个纪念塔为混凝土塔身与黄冈石贴面,档案中的施工说明明确写道,“花岗石贴石石缝,最大不得超过5毫米”。“施工质量要求坚固、精确、一丝不苟。”在当年,没有先进的机械,全靠工人的双手来完成。

姜波认为,在当时的工艺条件下,修建这样一座高34.328米的纪念塔,规模是空前的,“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而今年已经年过古稀的张希舜,正是当年完成这一挑战亲历者之一。

一丝不苟的手工之作

张希舜仍然时不时来英雄山看看,年龄摆在那儿,来到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下时,常常已经是气喘吁吁,但是脸上的笑容依然清晰可辨,哪块石头是他铺的,哪块石头是他量的,他都还记得。1964年,纪念塔恢复建造时,张希舜是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

张希舜告诉记者,1964年开始塔身施工,当时用杉篙做脚手架,木模板作内外模与支撑,浇筑钢筋混凝土塔身,由原济南建筑工程公司一工区第二施工队施工,并于当年年底浇筑完工。“当时正好是冬天,工人们就是冒着严寒在山顶架子上精心操作,一丝不苟。”张希舜说。

纪念塔建造亲历者张希舜

当年,张希舜并非是专业的建筑工人,而是一名统计员,但在当时,工程量如此之大,全员都投入到了纪念塔的施工当中。

如今的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既是英雄的长眠之地,又是周边市民的休闲之所。走在园内,张希舜的耳边,似乎永远回荡着当年一锤一凿的敲击声。“天还没亮的时候,工人就开始干活了,整个山上都是叮叮铛铛的响。”

将荒料劈解成毛坯板材、石条线材,每块花岗岩贴石需要3到5天的要求才能达到要求。“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平整度误差不得超过每平方米1到2毫米,纵横边不得超过每米1到2毫米,对角线的误差几乎为零。”而这背后全是靠着工人们一锤一锤,一斧一斧打磨出来的。

当时参与施工的石匠也是大有来头。张希舜告诉记者,工人主要来自平阴和章丘,平阴有号称“焦家五虎”的家族石匠,章丘则是来自相公庄、垛庄有“石匠之家”之誉的石匠。不少石匠参与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北京十大建筑”的修建。

而纪念塔底部的带有花圈的浮雕则是由北京雕刻厂的工人手工雕刻出来的。“当时先用石膏制成一比一的模板实样,然后雕刻石材随时丈量样板上的形状、尺寸、花样、弧度……全是靠一锤一斧一剔一凿做出来的。”张希舜说。

塔身顶部的红色五星格外显眼,有人误解为是由红色漆染成,但是张希舜告诉记者,那两颗红色五星是由12块朱红色的花岗石拼成。由于石材珍贵,运输需要小心,加工也需谨慎,但在石匠师傅的耐心与细心下,最终呈现出来的两颗红星十分精美壮观。

“当时每块石材都用草苫子包好,生怕损坏了,当成功把这红色料石准确镶贴在两面塔顶上时,我们心里如释重负,高兴极了!”张希舜说。

被证实的毛泽东题词

当济南革命烈士陵园主任孙晓峰从济南市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手中看到这份完整的纪念塔档案时,同样十分激动。孙晓峰认为,这样一份档案对于纪念塔的维护管理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纪念塔上闪耀的除了两颗红星,还有塔身南北两侧分别刻着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遒劲刚健的鎏金大字,这是1949年6月毛泽东亲笔题写。

济南革命烈士陵园主任孙晓峰

孙晓峰介绍,为了还原历史真相,陵园经过了大量求证。“多方查询后,考证工作小组到北京走访了当年主持纪念塔题词扩放工作的梁修同志,梁修回忆,1964年,他在泉城路附近的山东美术出版社工作,看到主席的题词写在了一张略微泛黄的稿纸上,‘烈’字最宽,‘士’字最小,当时用最原始的投影方式对主席题词进行了扩放,形成了现在纪念塔的题词。”孙晓峰说。

施工图纸

2019年5月16日,考证工作小组在中央档案馆终于看到了“革命烈士纪念塔 毛泽东”十个字的题词真迹,也就是在梁修所说的那张稿纸上。孙晓峰介绍,稿纸下方注释为“19490000/毛泽东为济南市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题字:革命烈士纪念塔”。据了解,每个字平均2.8平方米。刻字贴金共用了黄金5.167两。

相比较而言,另一个故事更为人熟知。1952年10月,毛泽东在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陪同下,来到当时的四里山悼念埋葬于此的黄祖炎烈士。当得知许多烈士埋葬于此时,毛泽东感慨说:“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有这么多的英烈长眠这里,四里山就成英雄山了。”于是,这里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英雄山。

从恢复建造到完成后离开,张希舜与纪念塔朝夕相伴了近五年之久,在他六十多年的建筑业生涯中,这是最令他骄傲的工程。时至今日,他还经常回忆起那时劳动的画面。“那时候就是精益求精,也不计回报,就是觉得能够参与到这样一个工程当中,感觉到很骄傲,很光荣。”张希舜说。

如今的革命烈士纪念塔肃穆整洁,在此休闲的人们安居乐业,这无疑也正是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们所乐见的场景。历史在这份珍贵的纸质档案中得以延续,正如纪念碑所铭记的烈士精神一样,将继续流传下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