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曲曲的柏油路,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得幽远,现在从济南市区开车进入金刚纂村一个小时足矣。如果从新修的济泰高速公路过来,甚至用不了这么多时间。这条被村民称为“愚公路”的山路,在当年,金刚纂全村人肩挑手抬干了足足十一年。
北岭拦路出行困难
这条名叫金刚纂的路,连接的是金刚纂村,也是金刚纂村人通往济南市区最近的道路。这条路还有一个名字——“愚公路”,对,就是“愚公移山”里的那种“愚公”。历史上的“愚公移山”更倾向于被认为是一则寓言故事,而这里的“愚公”却是真实存在,这条金刚纂路就是最结实的证据。
如今,骑行爱好者可以用极快的速度爬坡、转弯、下坡,体验骑行的快感。而在二十多年前,这样的场景,对于金刚纂村人来说,却无异于痴人说梦。金刚纂村位于济南南部山区锦绣川街道办事处,四面环山,祖祖辈辈金刚纂村人北去济南城,只能翻过北岭。
如果在1994年以前来到金刚纂村的北岭北侧山脚下,或许可以会发现一辆辆自行车。这是金刚纂村人去往济南城区的交通工具,他们往往是将自行车扛着翻越北岭,然后再骑着车子去往济南城。用村民的话说就是:“不是人骑车子,是车子骑人。”不少经常去城区的人为了省去“扛车子”的麻烦,就索性把自行车留在北侧山脚下。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四面环山,缺水少土,交通不便,金刚纂村的“穷”并不让人意外,周边甚至有人编起了歌谣:“有女垫了栏,不嫁金刚纂。”由此可见,无论是“面子”还是“里子”,金刚纂村都没有底气。
穷则思变。1994年,改变开始发生。这一年,“当代愚公”故事的主人公——马广业,来到了台前,属于金刚纂村的“光荣与梦想”由此开始书写。
劈山修路 大干是出路
马广业,1959年出生,1991年成为村主任,1994年成为村党支部书记。
在1994年以前,马广业就带领村里人干成了几件大事,其中包括:
1991年,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将原本弯曲、狭窄、陡峭的小山路,取直拓宽成一条宽六米、长3公里的砂石路,第一次打开了金刚纂村出村的南大门;
1992年,开始治水,马广业带领村民修水塘,修提水站,实现了引水上山;
1993年,利用山坡地和荒山刨树坑、种杏树,失利后又种植花椒、核桃。
1994年,马广业将目光望向了北岭,他下定决心:劈山修路。他在全体村民大会上,眼含热泪地说:“是老祖宗把我们生在这个穷地方,不干没盼头、没出路。”
1994年,马广业在全体村民大会上讲话
这一消息传出来后,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虽然“愚公移山”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是,当一个人说“要成为愚公”时,却不会有多少人相信,包括马广业的妻子也说:“何必呢?能通吗?”
山有多高?劈山有多难?马广业从区里请来专家,经过测量,上、下山的路共7华里长,山头需要下落40米,总工程量约20余万立方,工程量堪称巨大。除了工程量大,人员缺少也是一大问题,青壮年多外出打工,村子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妇女。
但马广业决心已定,“工程量大,那咱就慢慢干。”在他眼里,好日子等不来、靠不来,打不通这条路,金刚纂村就永远是个死胡同,“可能十年、二十年,也可能一辈子修不通,那就下辈子接着干。”
1994年农历10月27日(公历11月29日),金刚纂村的修路队来到了山脚下,撬开了挡在村子通往济南城区的第一块石头,漫长的修路过程开始了。
马广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经过他的动员,全村人都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要为后代造福”。
有车的推车,有锤的拿锤,干不了重活,那就干轻的。年轻人砸石起石,妇女负责运石头,许多人把孩子放在筐里挑着上山,把自己的棉袄穿在孩子身上放在路边,许多金刚纂村的孩子,就在目睹着父辈们修路的过程中长大。
马广业介绍,虽然都在山区,但大多数都没有过采石放炮的经验,导火索一冒烟,发出嘶嘶的声音,手不自觉地发抖,紧张。经验就是在一次次危险之中积累起来。轻伤不下火线,许多人被石头砸到碰到,稍微休息,便又回到了修路的队伍中。无论是寒冬,还是炎夏,金刚纂村北岭上的锤声一天也没停过,开山的炮声也一天没有断过。
2005年9月29日,这是金刚纂村人圆梦的日子,历经十一年的拼搏,一条宽8米、长二千五百多米的进城路通车了,那一天,村里比过年还要热闹。
马广业说,在漫长的十一年修路历程中,自己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没太流过眼泪。但是在通车的前一天晚上,他哭了,因为祖祖辈辈都没有修起来的路,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终于打通了。
如今的金刚纂村史馆里,一组简短的数据记录了修路的艰辛付出:十一年里,金刚纂村累计出义务工30多万个,使用炸药20余万斤,金刚纂村人用镐、锨、锤等原始工具,肩挑人抬,硬是凿开了北岭。
一条新时代的致富路
“愚公”是一个人,更是一群人。当年与马广业共同修路的一些人,如今已经不在了,但路还在。路还在,梦就不止,曾经高耸的山岭限制了村里人的想象,如今路通了,人们自然可以畅想更加广阔的未来。
路通了之后,金刚纂人去济南城区更加方便了,但是马广业想得很清楚,修路的目的是为了致富,但不是路好了就富了,逻辑不是如此简单,与修路相比,致富的路或许更难。山移走了之后,金刚纂人要攀登“致富”这座更高的山。
马广业与村民们一起因地制宜,设计修建旱地水窖900多个,新修防渗渠3000多米,引进优质蔬菜。在他看来,“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但南部山区工商业历来是短板,只有乡村旅游这条路子。在他的带领下,金刚纂村利用村民房顶、空闲地等建造民俗20余套、发展了四家餐饮,结合劈山修路的事迹,金刚纂村的旅游人气也渐渐高了起来。
曾经被十里八乡冷嘲热讽的金刚纂村,已经成为济南十大美丽乡村、全国文明村。
修路开始时,马广业虚岁36,如今这俩数字换了位置。63岁的马广业还有梦想,“这么多年,我有一种幸福感、满足感,苦也不觉得苦,累也不觉得累,我六十多岁了,但是我还有信心带着大家继续奋斗。如果身体允许,政策允许,我一定带着大家让村庄变个样,这是我的最终目的和初心。”马广业说。
如今的金刚纂村早已脱去贫穷的帽子,村民也都富裕起来。近年来,村子发展秀丰梨、山楂、黄棒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建起民宿、修建文化广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达到15万元,每户村民增收5000余元。
(编辑:孔雪; 责任编辑:曲萧琳; 终审: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