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接近尾声。
对于济南来说,这是极不平凡、极具考验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轮疫情侵袭的挑战,济南坚决抓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三件大事,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力稳住了经济基本盘,积蓄了发展新动能,在重大考验中交出了一份崭新答卷。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承压前行的2022年,诸多济南故事、发展亮点吸引着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央媒的关注和点赞,通过一篇篇报道、一个个镜头,让世界看到了济南的最新变化。
岁末年终,让我们一起通过央媒的报道,再一次回顾这一年济南的努力、拼搏、活力与精彩。
以数字谋未来 新动能正澎湃
10月20日,世界首个“电磁驱动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电磁橇”在济南阶段性建成并成功运行。济南创造的这一世界纪录吸引了央视、《科技日报》等央媒的目光。
央视《朝闻天下》报道中指出,该项目对支撑我国大质量超高速先进装备持续快速发展和超高速科学技术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梳理一年来央媒对济南的报道,“新动能”成为重要的关键词。随着一项项国内首个、世界首创不断出现,这座城市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由“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的步伐也在不断提速。
创新支撑新动能澎湃
2月18日,央视《朝闻天下》报道济南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8月31日,央视《新闻联播》聚焦2022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在济南开幕;12月7日,新华社点赞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在济南首台整车下线……
2022年,济南持续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构筑集聚集群集约、高端高质高效、专业专注专长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涅槃升级,新生产业不断崛起。
浪潮服务器、中国重汽高端重卡商用车、二机床大型冲压机床、临工重机大型矿车、创吉尼斯纪录的“世界第一圈”……诸多“济南制造”不断涌现,赋予了这座城市将新旧动能转换纵深推进、塑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信心与底气。
与此同时,一大批传统产业企业也老树发新枝,迎来蓬勃发展。《光明日报》1月9日头版头条文章《羡煞泉城山水好 济南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果显著》中指出——
不仅济钢“焕发了第二春”,好多曾经享誉全国的济南骄傲也都实现了浴火重生,小鸭又叫了,轻骑又跑了,康巴斯又转了。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9.8%。高附加值产品中,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51.9%,锂离子电池达到上年同期的10.8倍。此外,人工智能、能源互联网等集群获批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总数达4个,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4个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总数达到13个。
在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济南更是抢先布局,抢占制高点。7月27日,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成功发射,济南量子产业再结硕果。9月6日,命名为“泉城一号”的卫星发射项目以“一箭双星”方式,将微厘空间一号S3/S4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济南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商业航天“通、导、遥”全面布局的城市。
新动能澎湃背后,是强劲的创新支撑。2022年以来,济南新获批建设省重点实验室4家、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4家,新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0家,均居全省首位。
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
11月9日,2022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会在济南举行。作为东道主,济南市在大会上发布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显示出济南在数字化发展上的信心。
当晚,这场会议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次日,央视《朝闻天下》继续聚焦济南数字化发展,对济南积极借力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餐饮业数字化转型的做法进行了报道;之前的9月29日,《朝闻天下》还以《物联网“无处不在” 赋能千行百业》为题,对济南大力推动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运用移动物联网技术为市民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做法点赞。
不只是央视,2022年以来,多家央媒持续关注“数字济南”,推出相关报道。其中,1月10日,《人民日报》推出报道《济南:数字化转型成制造业中小企业“必修课”》;9月29日,《人民日报》再次点赞济南通过数字化改革提升医保服务效率,方便患者就医。3月27日,新华社播发报道,聚焦济南新建商品房买卖实现“全程网办”;11月7日,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刊登长篇报道,点赞济南通过高端集聚、数字赋能,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数字经济是济南的优势,也成为新动能的重要引擎。2022年,济南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引领战略,构建“1+4+N”工作推进体系,抓好数据高质量归集共享、系统高质量协同衔接、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三个共性核心问题,全方位、一体化推进数字济南建设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济南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济南还建成开通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全球首张确定性网络,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等均居全省首位。在2022数字经济城市排行榜中,济南位居全国第6位,入选了全国首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城市。
9月23日,数字济南建设推进大会召开,彰显了这座城市的“数字雄心”。会议提出,济南将加快打造全省领跑、全国一流的数字城市,率先建成数字先锋城市。
当今时代是数字时代,在某种意义上,数字化程度已成为城市发展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以数字谋未来,济南风好正扬帆。
起步区书写“新答卷”
“工地遍布、塔吊林立、设备轰鸣……济南黄河岸边,起步区这座高质量发展新城,正在加速崛起。”11月23日,新华社播发《黄河岸边加快崛起高质量发展新城》,对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进行了报道。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唯一实体性新区,济南起步区正抢抓历史性机遇,以实干、以视野、以谋略,浓墨重彩书写“起步”答卷。
2022年以来,起步区聚焦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加快推动起步区建设成形起势,“1+4+16+N”规划体系加快完善,《起步区发展规划》印发实施,大桥组团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签约一批总投资过3000亿元的优质项目;完成管委会运行体制改革,面向全球招聘100名优秀人才,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加速聚集。
与此同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全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比亚迪济南基地首台整车下线,创造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济南速度;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完成20兆瓦燃气轮机研发制造,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3家中科院分支机构和多个产业化项目已经落地……
截至目前,起步区累计签约137个高端优质项目,总投资3300多亿元,其中世界500强(含中国500强)企业项目43个、央企项目29个、省企项目35个。
《经济参考报》前述文章中这样表述今天的起步区——
行业领军企业纷至沓来、重大产业项目蓄势引爆、科技成果转化成果丰硕,如今济南起步区正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示范区,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
《光明日报》文章《羡煞泉城山水好》中对起步区的描写则充满诗意——
如今,站在黄河泺口浮桥向西望去,原来大片的荒滩,变成了2万平方米的花草园。花海的旁边是即将落成的济南黄河文化传承基地主展馆……项目建成后,从观景平台向北可以看到鹊山、华山共织的“鹊华秋色图”,向南可以看到山与城相依相映的多彩画卷,“泉水叮咚”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里更加悦耳动听。
(编辑:安晨; 责任编辑:姜琳; 终审: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