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水位:

只有保企业,才能稳就业——稳企业保就业深度调研①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编辑:07-12 16:06

■编者按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稳企业保就业被置于优先位置。作为经济大省和劳动力大省,我省高度重视稳企业保就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近期,本报记者赴全省多地,深入各类企业、就业一线,就稳企业保就业进行调研采访,带来一组报道。敬请关注。

进入下半年,保就业也随之进入尤为关键和备受考验的“下半场”。作为就业最大的“容纳器”,广大中小微企业能否渡过难关,是事关就业局势稳定的重中之重。当前,企业面临哪些突出困难和挑战?企业运转对就业影响几何?稳企业保就业破局之道在哪?

从“撑住就是胜利”到直面严峻挑战

当前,经济形势正逐步恢复、向好,各方面传来令人欣慰的信息。但必须正视的是,按照经济运行规律,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在今后一段时间还会逐步显现,这种影响一般滞后六个月。调研中,很多中小微企业表达了一个观点:疫情前半段,“撑住就是胜利”。而接下来的三个月乃至半年,才是决定自身能否“活下来”“活得好”的关键。

6月16日,在淄博义乌小商品城,从事陶瓷批发生意的商户尹铁兵,盘算着怎么把“压”着的上千个品种的陶瓷产品尽快卖出去。“恢复营业到现在3个月,客流逐步在恢复,但和去年同期相比,整体销售额下降了30%。”

在菏泽,语慧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晓婷有着同样的境遇。“停摆”整整五个月,这家少儿口才培训机构于6月14日正式开课。这一天,张晓婷的心情只能用“激动”形容。“此前一直在线上联系学生,开课后学生回来了70%,总算看到了希望。”

随着经济逐步恢复正常循环,众多经济实体也在恢复活力,它们直接带动了就业“回暖”。“分析1-5月就业形势,新增就业人数同比下降幅度逐月收窄。”青岛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处处长宋平认为,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民营经济的弹性和韧劲,丰富和延展了就业空间。

对于眼前形势,也要辩证看待科学分析。淄博市商务局外贸科科长张亚男介绍,纺织、服装、轻工三个行业的企业,占淄博外贸企业40%左右,这些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至今未出现大规模停产停工或者是大量人员失业的情况。一方面,得益于当地外贸企业以生产型居多,相对贸易型企业而言,这类企业在困难时期,依然得维持基本的生产和用工,稳定性好一些,基础扎根深一些。

但更要看到的另一方面是,目前的正常运转,主要是依靠原有基础和订单在支撑。张亚男坦言,现在最大的困难是,除了防疫物资、医药行业等相关企业之外,大部分外贸企业二季度订单明显不足。采访中,也有不少企业直接表示,这段时间即便收不抵支甚至亏损,也还能“吃老本”,下半年才是真正的“生死考验”,期待“拐点”早日到来。

困境之下,企业只有直面挑战、危中寻机、转型发展,才能创造出新就业机会。

山东紫亿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银联、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移动终端布放业务。公司项目总监刘跃介绍,因疫情影响线下推广受阻,公司迅速将主要精力放到了线上,5月份以来,交易量和机器布放属于提升状态,当前对运营和售后维护人员需求量比较大。青岛洪海龙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原来主要产品类型是家具、厨卫、生鲜,如今转产销售口罩,每个月销售额到了1亿元,近期新招聘了三四十人。

最关注和最渴盼:资金支持和打开销路

受国内外疫情影响,当前消费和外贸都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而这两种类型的企业,正是稳就业“最吃紧”的两处;这两类中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又是稳就业“最吃紧中的最吃紧”。他们最关注和最渴盼的,是提供资金支持和解决市场需求问题。

尹铁兵把对资金的需求,比作是“等米下锅”:库存积压占用了将近200万元的资金,每个月房租加上手下十来个人的工资大约10万元……“市场消费需求提振有个过程,谁能够先‘转’起来,谁才能赢得生存的主动权。要‘转’起来,得有资金‘流’起来。”尹铁兵说。

给经济实体以资金支持,有两个途径:一是做减法,减税降费;二是做加法,注入信贷。我省“双管齐下”。对于前者,尹铁兵真真切切感到了实惠:最大头是社保费减免,光这一项,一年能省下10多万元;在政府倡议下,小商品城为其减免了一个月的租金和物业管理费6万元。

从全省来看,截至4月底,我省落实减免企业社保费198.1亿元,向23.34万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24.24亿元。

破解融资难、融资贵,既让银行保证风险控制,又降低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考验各方智慧,也是各地着力在做的事情。

贷款抵押和担保,是企业获得银行信任的常规手段。但近年来一些企业的“不良贷款”问题,让银行更加小心翼翼。淄博市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信用贷款”方法,破解了这方面的难题。淄博市创业贷款担保中心主任翟明贵告诉记者,这种贷款的要义是:担保中心为企业做“信用背书”,从而做实银行“信用贷款”。而中心的“信用背书”,是基于大数据筛选对比,对借款人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得益于此,尹铁兵“轻松”拿到了15万元的贷款。截至目前,淄博市已发放线下信用贷款1.24亿元,对创业者渡过难关进行了有力的支持。

将人力资本作为授信额度担保的重要依据,我省不少地方正在探索“人才贷”,能有效缓解轻资产的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山东华云三维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时间短,又是创业型小微企业,贷款比较难。因该公司总经理为重点引进人才,符合“人才贷”标准,济南农商银行为其发放了400万元贷款。

资金支持之外,市场需求是企业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对于数量众多、受冲击严重的外贸类企业而言,如何在新形势下开拓市场无疑是当务之急。

青岛市商务局市场配置处处长于浩介绍,青岛与拼多多合作,联合开展“出海优品·e购青岛”活动,整个活动从4月份开始持续到6月底。在“稳产能、促订单”方面,双方以“青岛优品馆”为窗口,通过引导进驻、流量倾斜、联合补贴发放优惠券等方式,帮助青岛企业和产品打通线上消费供应链、扩大内需市场规模。

在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刘德军看来,出口转内销并不是产品、市场的简单“搬家”。企业不仅需要根据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消费偏好进行适应和转变,渠道建设、品牌打造、市场推广等也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针对众多出口型企业产品质高价优,却缺少国内品牌知名度这一最大“痛点”,淄博市委宣传部牵头,联合多方打造“齐品·淄博”品牌,通过搭建文创产品集中展示、交易一体化平台,集全市之力帮助企业打开国内市场销路。首场“部长带货”网络直播带货活动,20余家企业参与,40款产品一销而空,吸引了455.8万粉丝观看。

“应该看到,5月份以来,外贸整体形势在持续向好,企业感受也比较明显。”于浩表示,随着需求有所恢复,企业也要判断好怎么抓取机会。“鼓励企业使用海外仓,国际市场需求起来后,现在开始装船出去也要一个月时间,而存在海外仓可以马上供给。”

既解近忧又谋长远:拼抢技能人才

最近,威海市和日照市的两位人社局局长都在为了同一件事情而奔忙——招工。威海是局长带头,15路人马去9个省份的21个城市对接;日照则是局长带领市内部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人,赴河南新乡、郑州和山西太原等地对接。

保企业、稳就业,二者相互促进、融为一体。要推动企业走出当前的“低谷”,并谋求长远发展,就要有人才支撑;而企业发展了,自然就会推动就业。但在调研中,受访企业集中反映同一个问题:招工难。这里的“难”,不仅是指招聘大学生等青年人才,更多的是指向年轻的技术工人。疫情,让招工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三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楠表示,所谓转型升级,转到最后是“人”,再智能化的设备,也需要一线员工去驾驭。以三角轮胎新建的一个智能化工厂为例,这里对一线操作工的数量需求是大幅减少的,对他们劳动技能的要求甚至是降低的;而对负责管理、运维、保养智能装备、系统的员工,需求增加,传统意义上的维修工、保全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技术进步的需要。“这类知识型、技能型员工,在哪都是抢着要。”

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是企业引进人才、推进就业的有效方式。此次日照市人社局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手,正是探索市场化方式精准快速推进人力资源配置。在疫情初期,他们已有成功经验——为有效缓解日照三奇医疗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的用工难题,山东杰出人力资源集团汇集全网招聘资源以及线下人才超市,仅用了4天时间,就收到1500多人的咨询信息、500多人的求职信息,最终分批次成功输送300余名员工。

从深层次看,解决企业用工问题,要靠产城融合、校城融合。淄博市与山东理工大学的深度“牵手”就是一个范例。山东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宋红丽告诉记者,淄博市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对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定期组织学生到淄博企业体验或者实习,无形之间加强了学生的情感认同,而学生毕业后,学校也会重点推荐当地企业岗位。伴随淄博市“人才金政37条”落地实施,去年以来,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不断提高,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

技能人才除了引进,还要自己培养。我省最新出台以工代训补贴政策,对企业而言是“正中下怀”。作为“先行者”,威海市参加以工代训的企业职工已有6062名。“鼓励企业让职工边工作边培训,而且是自己的工程师培训自己的职工,既稳定了职工队伍,又提升了技能水平,企业还能得到补贴,一举三得!”三角轮胎人力中心培训发展副经理孙庆同说。

留住青山,赢得未来。截至4月底,全省登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量分别发展到323.7万户和737.5万户。千万市场主体是全省稳就业的最大根基,与企业共渡难关,期待政策上更为精准,行动上更有力度,服务上更有温度,切实答好稳企业保就业这一长远命题。

原创推荐

  • 客户
  • 无线济南客户端

  • 济南发布客户端

  • 泉城蓝客户端

  • 市中手机台客户端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举报APP下载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

版权所有:济南广播电视台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1020100号-1

鲁新网备案号:201653103

广电总局批文 广局[2010]5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7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许可证号1907177

公安备案号 37010202001790

济南网 用户反馈邮箱:ijntv_mail@163.com

举报电话:0531-85652768

广电总机:0531-85652114

广告合作:0531-85653065

国家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