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水位:

【习声回响】“穿在身上的史书”续写黔西苗乡蝶变

来源:央广网编辑:03-02 16:22

习近平:(苗绣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它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它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又用产业来扶贫,用产业来振兴乡村,可以作出贡献。

这段话出自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故苗族刺绣成了苗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刺绣在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化屋村的苗族人口占到了96.7%,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苗绣手艺。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苗族同胞用巧夺天工的技艺,将秀丽的山水、飞鸟、虫、鱼……绘制在衣、裙、佩饰间,融合苗绣工艺的匠心,勾画出隽永优雅的纹路,将民族之美镂刻在方寸之间。

过去一年,化屋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幅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在一针一线的绘制中徐徐展开。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它三面临水,背靠刀劈斧削、耸入云天的峭壁悬崖,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是一道“手扒岩”。由于出行不便,许多苗族同胞一辈子也没离开过化屋村。贫困,成了贴在化屋村苗家儿女头上的标签,这里的贫困发生率曾高达63.6%。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化屋村迎来跨越式发展。硬化路通到家门口,同时,易地扶贫搬迁让村民告别了原来水电不通、交通不便、住房简陋的生活环境。

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奇山秀水,化屋村在挖掘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村民们在家门前搞特色种植养殖、旅游服务、蜡染、刺绣等产业,实现了贫困人口清零,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变成现实。

如今的化屋村,平整宽阔的道路、整齐漂亮的楼房、蓬勃发展的产业、优美的环境……无不标志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精彩蝶变。

总监制:张军 于锋

总策划:夏凌云 伍刚

统筹:王薇 陶玉德

策划:高艺宁 李晓冉

制作:张翼晶 周娴 任振国

(编辑:孔雪; 责任编辑:郑富强; 终审:孙佳音)

原创推荐

  • 客户
  • 无线济南客户端

  • 济南发布客户端

  • 泉城蓝客户端

  • 市中手机台客户端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举报APP下载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

版权所有:济南广播电视台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1020100号-1

鲁新网备案号:201653103

广电总局批文 广局[2010]5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7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许可证号1907177

公安备案号 37010202001790

济南网 用户反馈邮箱:ijntv_mail@163.com

举报电话:0531-85652768

广电总机:0531-85652114

广告合作:0531-85653065

国家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