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山东陆地海岸线约占我国的六分之一,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我国首位。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渔业大省山东,近年来以创新之智、转型之心、科技之手,建设海洋牧场,囤实蓝色粮仓,提升海洋科技驱动力,用来自海洋的优质蛋白不断满足国人的“饭碗”。
山东半岛人与海的故事,见证着新时代“藏粮于海”的生动实践。
66岁的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有个夙愿:在我国的海里规模化养殖三文鱼。
让鲑鳟冷水鱼类在我国较温暖的海域存活,一直是个难题。经过多年寻找,学者发现,在山东日照以东有一处黄海冷水团,水质适合此种鱼类生存。
2011年开始,董双林和他的团队走上科研攻关之路,研发出不少“黑科技”。“通过注水注气,养殖设备采用‘沉浮机制’:夏季表层海水过热时,可下沉至深处的冷水团;秋季表层海水适宜时,可上升至水面。水温难题破解了。”董双林介绍,加上鲨鱼防护、鱼鳔补气、死鱼回收、鱼群监控等自主技术的保障,我国在温暖海域养殖冷水鱼类实现了重要突破。
看到黄海海域“深蓝1号”智能网箱一条条近10斤重的三文鱼长成收获的情景,董双林不禁眼角湿润。
在黄海海域的“深蓝1号”网箱,养殖工船在收获三文鱼(无人机航拍)。彭照军摄
如今,我国用海洋科技“养出”的三文鱼,与国外主产区相比,成鱼快、品质优、病害少、人工与物流成本低。水温适宜的前提下,每年可收获30万条成品三文鱼,产量超过1500吨。
中国船舶武船集团青岛北船重工高级工程师杨慧勇说,未来海洋渔业将继续聚焦高精度检测设备和专用设施研发等“卡脖子”问题,融合应用养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在深远海实现养殖集约化、装备化和智能化。
“不远的将来,望洋兴叹的场面会越来越少。”他说。
深海之中,矗立着一座座巨大的“海中城堡”,只需数人操控,便可实现智能运行。这种被称为海洋牧场的“蓝色粮仓”,在山东近远海,省级以上的达到129座,国家级的已达59座。
凝聚着海工装备行业工人智慧的智能网箱“经海004号”,近日在山东烟台长岛综合试验区南隍城岛海域投运,用于养殖许氏平鲉等商品鱼类。
这一设备出自烟台中集来福士公司。近年来,这家海上钻井平台生产企业开始用海工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制造海洋牧场专用设施。
位于山东烟台长岛综合试验区南隍城岛海域的深海智能网箱“经海004号”。(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刘富祥说,“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化网箱有效养殖容积达7万立方米,单体网箱年产渔获600吨到700吨,而如此大的海洋牧场设施,也只需4名工人进行管理。
在深远海“养鱼”,不再遥不可及。专家介绍,依托海洋牧场装备,传统的近海网箱养殖产业已经走进深远海,实现了规模化、生态化、智能化,海产品养殖的产量和质量双双提升,不断满足消费者对海洋美食的需求。
(编辑:张璐璐; 责任编辑:杨秉鑫; 终审:孙佳音)
无线济南客户端
济南发布客户端
泉城蓝客户端
市中手机台客户端
版权所有:济南广播电视台 All Rights Reserved
鲁新网备案号:201653103
广电总局批文 广局[2010]5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7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许可证号1907177
公安备案号 37010202001790
济南网 用户反馈邮箱:ijntv_mail@163.com
举报电话:0531-85652768
广电总机:0531-85652114
广告合作:0531-85653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