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这就要求我们守住耕地红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把农田水利搞上去,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好建设好,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以全局视野、战略思维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其核心要义在于珍惜资源,依靠科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我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每年的粮棉油糖菜播种面积稳定在约23至24亿亩,如果按1.3的复种指数倒推计算,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这是不能再低的底线
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这些年粮食单产有较大幅度提升,品种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在这个总量的保障下,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多中国人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而且饭碗能够越端越稳,也吃得越来越好。”
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提高油料、大豆产能和自给率,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人们餐桌上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中国饭碗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必须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树立大食物观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于文静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发生以来,疫情、极端天气、地区冲突等因素叠加,人们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有了真切的体会和更深的理解。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这就要求我们守住耕地红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把农田水利搞上去,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好建设好,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以全局视野、战略思维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其核心要义在于珍惜资源,依靠科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谷物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发挥了压舱石作用。高质量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藏粮于地:稳固粮食生产命根子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我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每年的粮棉油糖菜播种面积稳定在约23至24亿亩,如果按1.3的复种指数倒推计算,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这是不能再低的底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耕地面临一系列挑战。
万物土中生。地之不存,粮将焉附?
“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极而言之,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早在2013年12月23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对耕地问题高度重视,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耕地保护和建设,全面推动藏粮于地。
严守耕地红线。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北镇长安村党支部书记杜振涛有了一个新头衔:田长。
2021年4月,自然资源部下发通知,明确各地要推动建立“田长制”,实行以村、组为基础,县、乡、村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今年黑龙江省全面推行“田长制”,建立省、市、县、乡、村和网格、户“5+2”七级田长的责任分工体系,确保黑土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在河北、湖南等全国各省份,“田长制”也在加快部署落实。
放眼全国,围绕坚守红线,制度不断完善,政策切实保障,监管持续发力。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2018年,国办印发修订的《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有关部门进一步突出耕地保护、强化政府责任,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迎来“大考”;201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2020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正式施行,基本农田上升为永久基本农田。
同时,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以耕地保护为重点的土地例行督察;为坚决遏制农业大棚改建“私家庄园”等问题蔓延势头,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全国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和“回头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明确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严禁违规占用耕地挖湖造景,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扩大自然保护地,严禁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严禁违法违规批地用地。
加强耕地建设。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国建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优质良田。其中,2021年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05亿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825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1亿多亩,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7200万亩。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表示,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通过项目实施可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排设施、机耕道路等相关设施,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根据调查,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比非项目区的机械化水平提高15至20个百分点,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提高30个百分点,新型经营主体占比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通常节水达到20%至30%,节电达到30%以上,节药达到19%,节肥达到13%。通过增加产出和节约成本,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提高供给体系适配性。加强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建设,优先支持功能区内目标作物种植,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强大豆、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以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为契机,积极构建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融合并协调发展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有力举措,我国耕地保护建设成效显著,有力保障了粮食生产。202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4万亩,增长0.7%,连续两年实现稳定增长。2021年我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预计分别超过88%、80%,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耕地更加健康、充满活力奠定坚实基础。
藏粮于技:把准吃饭问题根本出路
观察近年来粮情农情可以发现,国内粮食刚需不断增长,耕地资源绷得很紧,国外粮食市场受多重因素影响大幅波动。如何确保稳产增产?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必由之路。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种业、农机农艺、农业技术集成推广等领域全面部署,加快推进藏粮于技。
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启动。开展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扎实推进种业自主创新,不断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我国全面部署、加快推进。一粒粒种子,努力实现“加速跑”。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这些年粮食单产有较大幅度提升,品种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技术集成和推广。近年来,我国大规模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带动先进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为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我国积极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通过聚焦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50个主要农产品组建了50个相应的体系,集合了全国800多个科教和企事业单位的2600多名专家进行科技攻关,形成跨部门、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的优势科技力量联合协作解决产业重大问题。体系建立以来,与农技推广体系、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合力,对于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正在发挥抗灾保丰收的重要作用。2021年,冀鲁豫陕晋五省受罕见秋汛影响,1.1亿亩冬小麦晚播,占了总面积的1/3,一些地方反映苗情是“历年来最复杂的”。
农业农村部派出100多名机关干部和200名技术人员,包省包片下沉一线,实施“科技壮苗”专项行动,抓住关键农时指导把增施返青肥、“一喷三防”等措施落实到位,有效促进苗情提升,为今年夏粮丰收奠定基础。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这些年来,我国从品种到农艺结合等方面做好科学防灾减灾,这一套技术模式和做法经验,有力支撑了粮食连年丰收。
科技正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大豆和玉米是重要的饲料用粮,也是我国粮食进口主要品种。今年我国明确稳定玉米生产,启动实施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一项主要技术措施。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大豆、玉米都是旱地作物,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两个作物有争地的矛盾。为推进兼容发展,既要在增量上做文章,又要在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上找办法。近些年各地进行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
比如在两行玉米间套四行大豆,通风透光条件好,玉米基本不减产,而且增收一季大豆。2021年,在内蒙古包头、河北藁城等地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国面积达到700多万亩,这种模式已基本成熟。
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谁来种地的问题突出。
我国加快推广以农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托管,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切实将小农户引入了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突出抓好粮食机收减损,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集中开展短板机具研发攻关,深入推进农田农艺品种与农机相适应相匹配,进一步强化了农机支撑保障、拓展了农机应用场景;持续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实用高效农机装备,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农业用工成本。
202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0.6亿千瓦,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不断增强,农机作业服务提质扩面,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推进。全国粮食作物单产为387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8公斤,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
“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在这个总量的保障下,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多中国人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而且饭碗能够越端越稳,也吃得越来越好。”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
共同端稳中国饭碗
2022年,受疫情防控、俄乌冲突、农资涨价等多重因素影响,粮食问题广受关注。放眼国外,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许多国家就会先捂住自己的“粮袋子”,对粮食等农产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近观国内,专家测算至少未来三十年,我国粮食需求仍是增长的趋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粮食生产要做到既保数量,又保多样、保质量,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底线。
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提高油料、大豆产能和自给率,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
一方面,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另一方面,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藏粮于地,落实“长牙齿”硬措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要求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
保数量。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定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划定三条控制线;定位,要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定责,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提质量。现有耕地2/3是中低产田,要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中低产田基础地力。今年将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继续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1亿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建设200个集中连片退化耕地综合治理试点区,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的全程监管。同时,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同时改造提升1.05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确保1.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管用途。严厉查处违规违法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的行为;对于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要严格管控;对于耕地种植用途,要严格落实利用的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棉油糖菜和饲草料的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挖潜力。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地开发为耕地,对于一些具备开发条件的空闲地、废弃地,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发展设施农业,破解耕地、光热等资源的约束。
藏粮于技,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围绕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开展核心种源攻关,强化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等的气象环境成因、传播机理、致病机制研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种业振兴方面,将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加强生物育种研发,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农机装备方面,将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补上农机装备短板弱项,强化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支撑。推进粮食作物育耕种、管收贮等环节先进农机装备研制,构建边研发边熟化边推广的新型农机研发机制,加快推进品种、栽培、装备集成配套,持之以恒抓好粮食机收减损。
科技推动防灾减灾方面,今年将制定分作物分区域分品种技术意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力量全部压到生产一线。国家也将加大支持力度,指导支持地方落实抗灾增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智慧农业方面,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数字田园、数字灌区和智慧农牧渔场。
近年来,人们餐桌上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中国饭碗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必须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树立大食物观——
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过去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人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更有决心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切实保障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奠定坚实根基。
(编辑:付姿乔; 责任编辑:郑富强; 终审:孙佳音)
无线济南客户端
济南发布客户端
泉城蓝客户端
市中手机台客户端
版权所有:济南广播电视台 All Rights Reserved
鲁新网备案号:201653103
广电总局批文 广局[2010]5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7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许可证号1907177
公安备案号 37010202001790
济南网 用户反馈邮箱:ijntv_mail@163.com
举报电话:0531-85652768
广电总机:0531-85652114
广告合作:0531-85653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