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里,6000多亩古桑树枝叶繁茂。早晨5点多,褚运东已到达自家的桑树林,准备采集桑叶,带回家喂蚕。
“以前光有桑树林,不知道咋养蚕,修剪下来的桑叶就只能扔掉。”褚运东是夏津县苏留庄镇前屯村村民,如今他还有一个新身份:“平安共富工坊”的一名蚕农。
“咱们‘靠树吃树’,引入养蚕项目搭建了‘平安共富工坊’。”苏留庄镇党委书记张泽立说,2022年以来,当地请来掌握养蚕技术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以平安湖村集体产权房入股,带动周边6个村庄、50余户家庭开展桑蚕养殖。
“平安共富工坊”内的养蚕角钢架。新华社记者 叶婧 摄
前屯村“90后”村民乔丹是2022年第一批参与“平安共富工坊”的农户之一,养蚕增收的账,乔丹算得明白:一年可以养3个多月,喂养孵化4批至5批桑蚕,合作社以每斤20元的价格回收蚕茧,仅这一项就能增收近2万元。
过去夏津县农村青壮年男子大多外出务工,妇女留守照顾老人孩子。针对这一特点,立足本地工艺品生产工厂资源,夏津县一些乡镇还发展了以手工艺品制作为主的“共富工坊”。
“彩丝带共富工坊”工艺品加工车间内,前来工作的妇女正在忙碌。新华社记者 叶婧 摄
走进夏津县东李官屯镇段庄村党支部大院,新建的“彩丝带共富工坊”工艺品加工车间内人头攒动。邻村村民于伟伟正坐在机器前,把装饰彩带包装成卷。
“以往的工作,挣得多的不自由,自由的挣得少;如今来这里,顾家、带娃啥都不耽误。”于伟伟2022年5月开始来段庄村“共富工坊”工作,每月能挣一两千元。手里有了闲钱,她时常改善家庭伙食,还盘算着开学后给孩子培养点兴趣爱好。
夏津县东李官屯镇农民于伟伟正在“彩丝带共富工坊”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叶婧 摄
夏津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学武介绍说,通过引导企业将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建设剪纸坊、黑陶坊、手工绢花坊等各类“共富工坊”,在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家门口”就业的同时,降低企业生产用工用地成本,拓展乡村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目前,夏津县域内已有68家工艺品厂、37家食品加工厂到农村建设“共富工坊”,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10余万元,带动2400余名群众增收1700余万元。
“‘共富工坊’连着企业、居民、村集体和村庄(社区),各自的资源得以整合利用,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有效实现了‘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百姓增收’。”夏津县委书记沙淑红说。(新华社记者 叶婧)
(编辑:肖天依; 责任编辑:姜琳; 终审:郑富强)
无线济南客户端
济南发布客户端
泉城蓝客户端
市中手机台客户端
版权所有:济南广播电视台 All Rights Reserved
鲁新网备案号:201653103
广电总局批文 广局[2010]5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7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许可证号1907177
公安备案号 37010202001790
济南网 用户反馈邮箱:ijntv_mail@163.com
举报电话:0531-85652768
广电总机:0531-85652114
广告合作:0531-85653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