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济南|济南网 民生 无线济南

后窗 | 登上热搜的“办不成事”窗口,要办什么事?

2021-04-24天下泉城

一时间,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全国蔚然成风。据媒体报道,近日,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在市民服务中心设立“办不成事窗口,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甚至登上微博热搜。各地因何设立“办不成事”窗口?“办不成事”窗口,办的又是什么事?

微信图片_20210423213643

国内多地设“办不成事”窗口

何为“办不成事”窗口?按照各地行政审批部门的说法,是指群众在办理服务时遇到“办不成事”的问题,可以直接到政务服务中心这一特殊窗口申请受理。

检索相关新闻报道可以发现,截至目前,北京、河北保定、江苏南京、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鄂尔多斯以及山东的济南、日照、淄博等城市已在市级或下辖区县的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办不成事”窗口,帮助群众解决办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

其中,北京设立“办不成事”窗口时间较早。去年10月底,北京市政务服务局下发文件,部署在全市政务服务中心解决“办不成事”问题工作。截至目前,北京市所有区级政务服务中心都设立了这一特殊窗口,被当地媒体称为“解决首都百姓办事难题的金钥匙”。

在包头,4月7日,包头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全市18个政务服务大厅要在显著位置设置“办不成事”窗口。当地媒体报道,文件下发后不到两天时间内,全市18个政务服务大厅已全部按章设置。

在济南市,章丘区政务服务大厅也在近日设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蓝色地面的窗口标识牌上,“办不成事”四个字格外醒目。工作人员介绍,这一窗口重点解决企业和群众在办理审批服务事项过程中,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找哪里办和出了问题怎么办等问题,让企业和群众在办事过程中,时刻有人帮时刻有人管,全力提供兜底服务。

不仅设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章丘区行政审批局还专门成了“办不成事”问题处理小组,全力帮助群办成事。

实际上,在“办不成事”窗口之前,国内有些地方已经设立了类似的服务窗口。比如,在2019年8月,山东曾下发通知,要求省市县(区)三级政务大厅均设置“吐槽找茬窗口”,欢迎群众吐槽找茬儿。在辽宁盘锦市,全市各级各类政务服务中心也普遍设置“找茬”窗口,同时开通营商环境“找茬”语音导航,广泛收集群众的批评建议。

今天的“办不成事”窗口,可视为以往特殊服务窗口的进一步普及和提升。

“办不成事”窗口能办哪些事?

各地设立的“办不成事”窗口,办的主要是哪些事?

根据媒体报道,南京市民吴女士通过这一窗口办成了一件“原本现场可能无法办成的业务”。之前,因房屋出租人未到场,吴女士无法办理住房补贴手续,在“办不成事”窗口的协调下,吴女士通过视频连线房东的方式顺利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济南章丘,一家大药房收购多家门店后需要重新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正常情况下需要45个工作日才能完成,期间药店将因无照无证被迫停业造成巨大损失。该企业负责人找到“办不成事”窗口反映诉求,通过沟通和协调,窗口对企业实施告知承诺、容缺办理,仅在一个窗口经过一次审报,提交一份材料,通过一次验收,几天内便拿到了药品经营许可证。

在包头,市民严女士将自己的社保补贴未按时发放的问题反映给“办不成事”窗口,窗口联动相关部门发现严女士申请材料有缺失,在严女士补交后当天办理完毕。当地媒体报道,严女士称:“政府设立的这个窗口非常好、非常及时,我的事一反映就解决了,而且工作人员非常耐心热情,我很满意。”

从公开报道来看,“办不成事”窗口办理的主要是一些在普通服务窗口未能按时办理,或者群众多次奔波仍未解决的特殊问题,也大多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其中,多数问题涉及多个业务部门,之前因部门间缺少协调等原因未能及时办理。

近年来,伴随着“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入,“让群众少跑腿”、“一次办成”逐渐变为现实,公众普遍反映办事方便了。但与此同时,“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特别是签署牵扯到多个部门的问题,往往更加难以办理。

“办不成事”窗口的设立,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发挥“兜底”的作用,“一事一议”,对各种难办事加以区别分析,针对不同原因拿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济南市章丘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接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反馈后,我们具体分析,能容缺受理的容缺受理,能开通绿色通道的开通通道,确需协调的,我们第一时间与上级部门对接、协调。”

“办不成事”窗口为何受重视?

“办不成事”窗口的设立,赢得广泛好评。舆论普遍认为,这是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化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的表现。

对于办事群众来说,在常规窗口办理业务受阻转而寻求“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相当于多了一条救济渠道,业务办理的成功率也会大大提升。

《南方日报》一则评论中表示,从“丁义珍式窗口”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人们看到了“事好办”的进步,更感受到了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门好进”“脸好看”的最终目的是“事好办”,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正是达致这一目的的补充手段。

4月20日,《大众日报》刊登了题为《让“办不成事”窗口办得更好》的文章,其中也指出,这一模式通过对群众“办不成的事”进行再次筛选,可以有效避免“木桶理论”指出的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短板,同时也避免了“新木桶理论”指出的工作中可能产生的疏漏,让政务服务工作中可能存在损害群众利益的那些“短板”或“缝隙”及时得到弥补。

在帮助群众办成事的同时,“办不成事”窗口的存在还有着明显的监督作用,一些地方明确,针对办事过程中工作人员怕担责、不作为、相互推诿、吃拿卡要等情况,均可通过“办不成事”窗口进行反映和监督。

对此,前述《大众日报》文章中表示,这一模式形成了倒逼机制,在解决“办不成事”问题的同时,也让那些业务不精、服务不强、担当不够而办不了事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产生了服务能力和本领提升的压力。

“办事”看似简单,却是城市营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一件件应办未办、应简单办却复杂办的“小事”堆积到一起,在损失政府形象的同时,也严重损害着营商大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各地设立“办不成事”窗口,也等于树立起了一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镜子。

毕竟,一个“办不成事”窗口效率再高,能够实际解决的问题也是有限的。通过设立“办不成事”窗口,发现群众办事过程中的堵点、痛点,进而倒逼其他窗口都能“办成事”,打造出能办事、好办事、易办事的营商大环境,才是设立这一窗口的最终目的所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