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海洋时常让人疲惫不堪,有价值的新闻却永不过时。选择阅读什么样的新闻,决定了俯瞰世界的高度。
看见,不止于看到。看泉城,观天下,天下泉城新闻客户端策划推出深度报道专栏《看见》。在这里,放慢脚步,聆听泉水叮咚的脉动,看见济南此时此地的不同侧面。为您进行深层次解读,讲好新时代济南故事,助力经济社会更好发展。
本期《看见》聚焦济南新旧动能转换。
告别旧年,迎接新年,当历史的时针指向2022,山东迎来了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战之年。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作为省会城市,当前的济南加速实现创新发展、跨越发展、领先发展。一切工作围绕新旧动能转换来谋划、来推进、来检验,泉城正在收获丰硕成果。
新动能挑起大梁,旧动能焕发生机
在旧年的尾声阶段,2021年12月16日下午,凯傲中国叉车一期项目投产暨美国德马泰克项目开工活动顺利举行,这标志着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在构建全球“汽车零部件+整车+物流”全产业链条上,再次迈出了坚实步伐。
以山东重工为代表的制造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而济南如今的制造业也正在新旧动能的考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1年,在《对话·万亿新征程》专访中,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孙立成曾表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绝不能有半点迟疑。与此同时,孙立成认为,传统产业并不都是落后产业,并不全是旧动能,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升改造,使之成为新动能,济南有优势。
如今,济南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规模已经突破4000亿级,传统的制造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之下,正在散发勃勃生机。
作为曾经中国工业版图上的一颗明珠,济南失落过。而近年来,济南坚定不移把工业强市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略。工业经济实现了“三年一大步”的历史性跨越赶超,形成了“12345”的竞争新优势,由2017年的全省第三梯队跃升至2020年的第一梯队。
尤其是,济南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作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主攻方向。以打造智能经济强市为牵引,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四大支柱”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60%,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15位。
如今的济南,产业基础更加雄厚。除了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规模同样突破4000亿级,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级,人工智能、超级计算、量子科技、空天信息、区块链等高端前沿产业正在拔节起势。数字经济占比超过40%,高新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3%。毋庸讳言,在旧动能焕发生机之时,新动能更是挑起了济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梁。
持续加码创新力度,重大载体平台蓬勃发展
科技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处于核心地位。近年来,济南市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打造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高水平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山东区块链研究院、北理工前沿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齐鲁一号和四号卫星成功发射,通用超级计算平台系统稳定运行、阿尔法频谱数据中心进展顺利。合肥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揭牌成立,泉城省实验室、济南微生态生物医学省实验室、济南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省实验室等3家省实验室建设方案获批并展开筹建工作,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104家……
近年来,一个个大科学装置在济南相继落地,一批大院大所出现在泉城大地上,一个又一个创新要素正高效集聚,这为济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了强劲动能。2020年,济南市在全球科研城市前200强名单中排名第81位、全省首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
科技部、中科院等主要领导先后明确支持济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科院确定要像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建设国家科创中心一样,重点支持雄安、济南、海南打造全国科创高地。
当前,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已经被纳入到中科院战略规划,15家“中科系”院所已经相继落地济南,“电磁驱动高速测试装置”“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先后落地,电磁混合驱动超高速试验轨道、模拟地外环境实验设施、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国际领先、国内唯一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建设,填补了山东省和济南市多年来没有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空白,初步形成了技术水平处于世界技术发展最前沿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汇集区,使济南市直接迈入了国家创新梯队第一方阵。
在2021年,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更是花落济南。根据《总体方案》,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将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利用科创金融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路径。《总体方案》更是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科创金融对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持作用。
先行先试,建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可以期待的是,随着试验区的深入推进,将有效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为金融支持新旧动能转换闯出一条新路子。
持续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企业是创新主体,也是新旧动能转换主体。无论国有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都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潮中,取得了发展先机。
近年来,济南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新获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7个,资金2.07亿元,项目数、资金数均居全省第一。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重要创新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入库已达5800余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预计将突破4000家。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省级以上瞪羚、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257家和950家,均居全省首位。
与此同时,济南坚定不移把深化改革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动力,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谋划确定“十大系统集成改革”162项重点任务,有效破解制约济南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济南改革热度指数在31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
在打造营商环境方面,济南以“优”无止境的气魄,在这条赛道之上,迎来一个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2021年7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情况,济南位居全国第9位,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跻身全国一流行列。
光鲜的成绩背后,是济南久久为功的不歇努力。出台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十条措施,整合全市涉企服务资源,成立全国省会城市首个市级企业服务中心,打造企业版“12345”,为企业提供“一口办理”、全链条、全天候、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优化“极简审批”济南模式,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9.3%,工程建设项目“分段限时联合验收”做法在全国推广。济南市以总分第1名成绩获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速奔跑,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全力冲刺,中央商务区华玫蝶变……如今的济南,正因新旧动能转换而蝶变新生,强势崛起。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之年”,济南必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书写新的济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