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注定意义非凡。这一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战之年。
年终岁尾,大众日报推出“字说山东2022”全媒体策划,以字为媒梳理盘点,通过述评、海报、视频等全媒体形式,展现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聚力“走在前”的生动实践和奋进成效,敬请关注。
唯瘦身,方见筋骨;唯减重,方有生机。经济社会发展同人一样,唯有减负瘦身,才能保持强健的肌体。对山东而言,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做“加法”。只有先做“减法”,才能腾出新空间、培强新动能。
回看山东这一年,与“减”相关的新闻,往往最牵人心。
比如,山东对中央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全部实施、顶格减免,今年推出4批政策包、284项具体举措。真金白银的输出,展现了山东的底气和实力,为广大市场主体带来了“及时春雨”。
比如,第七批国家集采药品落地山东,平均降价48%。这其中不仅囊括了高血压、糖尿病、抗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也涵盖了肺癌、肝癌、肾癌、肠癌等重大疾病用药。山东致力民生的用心和决心可见一斑。
比如,青岛胶州湾大桥正式实施差异化收费,降幅达50%以上。货车通行费降了,货车企业更有积极性,打通了交通物流微循环。在山东,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已达5个,货运通、物流通,经济平稳运行才有更有效的支撑。
再比如,山东在全省线下学科类机构15126家当中,压减14624家,压减率96.68%。现存502家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完成“营转非”,化解学科类培训未消课程金额9.9亿元,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教育生态持续好转……
越是“简易”,越彰显着“不易”。一个“减”字背后,是降、免、退、补、扶的治理智慧,是笃行“民之所盼”的民本情怀,是培育壮大新动能的久久为功,是优质领域重组整合的提质升级。
“减”,体现在减税降费,惠企利民。
今年以来,山东扎实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力助企纾困、稳住经济基本盘。1-11月全省累计退税、减税、缓税、降费2682亿元。其中,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1670亿元,规模为去年同期的3倍,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强化资金保障,山东省级财政部门通过建立“财力下沉、库款调拨、退税分担、监督管理”四项机制,确保退税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把肥施到根上”,山东想方设法为企业排忧解难,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
在全省范围大力推行“免证办事”“一码通行”,凡是通过电子证照、数据共享可以获取的信息,不再要求企业和群众提供相应材料。
从各地落实来看,济南推进涉企证照“一照关联”,无需纸质证照即可办理审批业务;烟台市芝罘区启动多部门并联审批,一天之内为辖区项目帮办代办了工程规划许可证、用地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不动产证4张证,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实现了PPP类项目的“拿地即开工”。
“减”,体现在为基层减负,对形式主义说不。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只有松绑减负,才能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干实事。
两个例子可以窥见一斑——
一是山东重拳清理“牌子之乱”。全省6.5万个村(社区)共清理各类牌子190余万块,有效解决了基层牌子数量多、形式多、虚名多问题。“牌子清理了,心里敞亮了”。
二是山东明确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开展创建示范活动。坚决杜绝跟风创建、应景创建和“大锅饭式”创建现象。
这些是山东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的生动缩影。
此外,数字政府的建设,正着力破解办文“纸来纸往”、办会“车来车往”、办事“人来人往”。山东全方位升级“山东通”协同办公平台,目前各级党政机关实名注册87万人,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机关全覆盖。再比如,省级层面视频会议越来越多,有的一竿子插到镇街,地方甚至厅局领导干部减少了“折返跑”。
“减”,体现在降碳减碳,节能固本。
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提出“双碳”战略以来,全国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布局。山东重视氢能的重要减碳作用,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氢进万家”示范省份。
在济南市长清区,日“吞”600吨、江北最大、山东省首个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
在青岛市黄岛区,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以-1333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为全国首个自主“负碳海岛”;
在齐鲁石化,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投产注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CCUS可以注入二氧化碳挤出石油,实现石油增产和碳减排双赢……
山东上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成效显著,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PM2.5)直接贡献率达37.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厚植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生态环境实现华丽转身。
“减”,体现在节粮减损,“农”墨重彩。
今年山东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实现“夏增、秋增、全年增”,总产继续保持在1100亿斤以上。
良种配良法,节本又增效。山东“一防双减”等关键增产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80%以上,小麦、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96%,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山东今年组织了9场大比武活动,平均损失率为0.67%,同比降低0.2个百分点。好种子、好农机,好队伍,保证农业好收成。
在山东高青,高城镇泽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新购置的收获机,田间作业快,机械性能高,为农户提供收割服务,玉米收获损耗率降到了2%。一些地方加快农机具更新,减少机收损失;提供烘干服务,减少坏粮风险;推广智能粮仓,降低储粮损耗。
希望的齐鲁大地上,节粮减损新风尚让端牢中国饭碗更有底气。
(编辑:王月华; 责任编辑:郑富强; 终审:孙佳音)
无线济南客户端
济南发布客户端
泉城蓝客户端
市中手机台客户端
版权所有:济南广播电视台 All Rights Reserved
鲁新网备案号:201653103
广电总局批文 广局[2010]5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7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许可证号1907177
公安备案号 37010202001790
济南网 用户反馈邮箱:ijntv_mail@163.com
举报电话:0531-85652768
广电总机:0531-85652114
广告合作:0531-85653065